2021年5月31日,我國宣佈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的政策,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討論。全面放開二孩政策沒多久,現在又放開了三孩政策,足見國家鼓勵生育的態度。在古代的農業社會,無論是種地,還是交稅,抑或上戰場打仗,都需要人。人口在古代是重要的資源,也是衡量王朝實力的重要尺度。那麼,古代政府都會採取哪些具體措施來鼓勵生育呢?
首先,鼓勵大家早婚,畢竟結婚了才能生孩子,人口才能繁衍。孔子說:“男子二十而冠,有為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許嫁,有適人之道。”男子的適婚年齡是二十歲,女子的適婚年齡是十五歲。看來孔子不光主張早婚早育,還倡導“老夫少妻”。孔子的父親就比母親大了五十四歲。墨子鼓勵早婚的思想更加激烈,他說:“丈夫年二十不敢毋處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到了歲數不結婚,那是不行的!古代官方也用各種手段催促早婚早育,西漢惠帝有詔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女子到三十歲還不結婚的,政府會徵收五倍的賦稅。在西漢,沒錢還真不敢單身,敢單身的都是“單身貴族”!
古代政府還設立官方媒人,專門給單身人士介紹物件,稱為“官媒”。管子主張:官媒撮合男女光棍,只要能結婚,國家還要分配房產和土地以示鼓勵。古代還有更簡單粗暴的強行婚配政策。西晉法律規定:“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長吏配之。”女孩到了十七歲不結婚,官府會給你強行介紹物件結婚。唐太宗時,還將單身人口數量作為地方官政績的衡量指標。光棍甚至會耽誤官員升遷,官員自然會大力解決光棍問題,實實在在地做單身男女的“父母官”。
其次,婚後多生孩子有額外獎勵。春秋吳越爭霸,越王勾踐最初戰敗,為了報仇雪恨,他開始了臥薪嚐膽的強國計劃。這其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鼓勵生育。為此,越國頒佈了史上最強力的獎勵生育政策:“將免者以告,公令醫守之。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生三人,公與之母;生二子,公與之餼。”這可謂是“生育福利一條龍”政策!誰家的孕婦要分娩了,報告官府,國家會派婦產醫生前來幫助分娩。如果生的是男孩,國家獎勵兩壺好酒加一條狗;如果生的是女孩,國家獎勵兩壺好酒加一頭豬;如果生了三個孩子,國家安排免費奶媽;如果生了兩個兒子,國家免費供應糧食。生活在勾踐時代的越國,只要你努力生孩子,完全可以衣食無憂。這一情況,很像今天某些發達國家獎勵生育的政策。
另外,為了解決民間男女比例失衡造成的大量單身問題,古代官府還會下令釋放奴婢回家。東漢初年,人口銳減,光武帝多次下達釋放奴婢的詔令,讓他們回家結婚生孩子,加速人口繁衍。
在釋放女性資源這一點上,齊桓公是以身作則的典範。據《韓非子》記載,齊桓公有一次微服私訪,走到一戶人家,發現七十歲的老頭還在自己做飯。齊桓公問他是否有子女,老人說自己有三個兒子,但都沒娶上媳婦,家中沒女人,生活很艱難。這個光棍世家的淒涼生活,深深地觸動了齊桓公。回宮後,他將後宮中不少適齡女子都遣散回家,釋放了大批女性資源。
總之,古代政府一直在大力鼓勵生育,促進人口增長。直到清朝,這種情況才發生了變化。
在清朝前期,由於社會穩定,加之高產農作物的推廣,還有取消人頭稅政策的影響,人口迅速增加。康熙年間,人口達到了一點五億,這已是清朝以前我國人口數量的天花板。到了康熙的孫子乾隆時,人口迅速長到了三億。再到乾隆的孫子道光時,人口又增加到四億。對於一個古代的農業國家來說,這樣的人口已經不再是豐富的資源,而是巨大的壓力。
所以,清朝後期不再鼓勵生育,反倒有了控制人口數量的觀念。在這一社會背景下,一種叫做“溺嬰”的社會惡習在清朝流行開來。所謂溺嬰,就是在嬰兒剛出生時,就將其投入水盆中溺死。溺嬰現象在各個朝代都有存在,尤以清朝為甚。特別是在那些人口壓力大的省份,溺嬰現象更加普遍。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溺嬰現象才逐步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