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著名宰相父母,豈可限一衣帶水不拯之乎?”
作為隋文帝的心腹,高熲早就知道楊堅有統一南北之志,他明白楊堅的所謂“一衣帶水”,就是水的那邊也是同一個國家的,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但是,畢竟隔著長江天險,南陳易守難攻,對於進攻方來說,稍有不慎就會損兵折將、元氣大傷,甚至還可能前功盡棄。然而,高熲被譽為隋朝第一謀士,其實他早就準備好了妙計。
高熲分析了南北方的各種差異,長江的北面氣候比較寒冷,莊稼長得慢,但是江南地區氣溫很高,水稻長得快,所以每年南陳都比北方早收割稻穀。因此,高熲的計謀就是在南方人收割稻穀的時候,集結少數兵馬在邊界進行反覆騷擾,讓南陳不能安心收割稻穀,一旦南陳大軍集結了,就立刻撤退,這樣南陳不僅白白遭受損失,而且也奈何不了隋軍。高熲此計就是明晃晃瞅準南陳弱點進行騷擾弱化,南陳有什麼辦法避免嗎?除非他們不割稻子,但農業是國家的基礎,他們可能不割嗎?不可能!因此,面對隋朝的騷擾政策,南陳無計可施。
之後,高熲又給楊堅出了個主意,那就是經常搞演習,動不動就號角齊鳴、鼓聲震天,喊殺聲連片。但是長江對面的南陳不知道咋回事啊,隋軍的每一次集結,都嚇得不得了,然後嚴陣以待,全境總動員。對於陳國而言,隋軍的每次集結軍演,都是一次危險的降臨,但是時間長了誰受得了,慢慢地也就麻痺了,對於隋軍的演習習以為常。然而,當這種危險習以為常,並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沒有帶來危害的時候,陳國的軍隊便認為這種危險不復存在了,但實際上沒有意識到這才是最大的危險。其實,就算南陳意識到了這個危險,他們也無計可施,因為他們不知道隋軍哪一次的進攻是真正的攻擊,如果把每一次進攻都當成大攻來防守,則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不用等到被打敗,早就被拖垮了。
楊堅採用了高熲的計策後,不出幾年南方的陳國果然民生凋敝,實力大不如前。突然,有一天隋軍的演習變成真正的進攻,南陳那邊毫無戒備,長江防線就這麼輕而易舉被攻破了。高熲的智慧果然舉世無雙,他把對手先拖入一個最差的博弈狀態中,然後再戰勝對手。也就是說,隋國想要統一國家,但並沒有硬碰硬,而是透過各種方式削弱對方的實力和精力,讓對手疲憊不堪之時才重拳出擊,如此一來,獲勝的機率就大增。在高熲看來,在和對手的博弈中想要戰勝對手,讓自己變得更強大,是一種方式,而讓對手變得更弱小,也是一種方式。楊堅按照高熲的計策,只需按部就班就輕而易舉將南陳收入囊中,再造統一華夏的不世之功。因此,歷史學家都認為,這其中高熲的陽謀功不可沒。
那麼,什麼叫陽謀?就是擺在檯面上的計劃,對手可能知道你計劃的每一步,也可能知道你每一步的目的,但就是對你無可奈何,並最終敗於你手。高熲的妙招,也被認為是歷史上最著名的陽謀之一,因為南陳很清楚隋朝的戰略目標,也知道隋朝的演習中,隨時可能夾雜一次真的進攻,但是南陳卻毫無辦法,最終敗在高熲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