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邸:只能住,不能要

[ 歷史故事 ]

中國封建官僚體系經過數千年的探索,形成了一套相對比較成熟的制度,其中一條核心規定是:官員不得在自己老家任職,以免庇護親眷,滋生腐敗。但官員在工作地未必有房產,那住在哪裡呢?這就不得不說其配套制度——官邸制。

自秦朝確定中央集權之後,官員都由國家任命,因此上班地點沒有特殊化,基本都要遠離家鄉。由於那時的人們普遍結婚早,官員上班多要拖家帶口。為了方便官員工作生活,國家一般都會提供住房,即當地官衙後方闢出專門的生活區,俗稱內衙。官員攜家屬住在裡邊,不僅是一項福利待遇,也是政治紀律。其中心還是希望官員秉公執法、防止貪汙腐化,尤其要防止一些善於結交之人走“夫人路線”,擾亂秩序。

不過,一個縣衙中公務員編制少之又少,一般只有知縣等三人,單憑這幾個人來維持一個縣的運轉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官府需要僱傭一定數量的吏員,還有一部分有功名在身但沒透過科舉高中的中層官員,如功曹、主簿等。他們多是當地人,不需要帶著家眷居住在縣衙之內。不過只要是當地政府擁有產權的房屋,他們可以透過優惠價格購買。歐陽修的老爹當初就在綿州當中層幹部,他家就是“福利房”。歐陽修出名後,隨之出名的還有他當年的故居。

與地方福利住房呈相反情況的,是京官們的待遇。由於京城面積有限,京城衙門中的官吏又多,除了漢代,之後再沒有哪個朝代有能力對京官的住房大包大攬,所有人都需要自己找房子住。

因為需求多,京城房價必然高。唐玄宗時期的名相姚崇,就因為城裡房價太高,只能在郊區買房,若遇到加班,連家都回不去。於是,他只能在城裡的旅館長期租了一間房,可畢竟不比家裡舒服,加上他歲數較大,沒過多久就病倒了。皇帝知道後,在接待外國使節的高階使館區專門騰出一個跨院供姚崇全家居住。但這裡總有外國使節往來,生活十分不便,皇帝決定由朝廷出錢,在中心地段給姚崇蓋了一座宅院。

堂堂一國宰相的住房尚且如此困難,更何況那些品級不高的官員。古裝影視劇中常見很多人退休後“榮歸鄉里”,其實“榮歸”是假,買不起房是真。因為官邸是給在職人員居住的,解任的官員必須搬走。

如果老家有房還好說,沒房就尷尬了,官員解任後只能暫借在驛站或廟宇。如果家裡人口實在太多無法安置,甚至還有在車庫(教授別人駕車的車院)居住的。宋仁宗時期的宰相杜衍,就因為沒有買房置地,退休後在南京的車庫借住了很長時間。

解任官員除了要騰房子,房內任何公物都不能帶走。王安石從江寧府任上退休後,他最愛的藤床被夫人帶回了老家,沒想到被人追到他老家討回。

公物不能帶走,官衙也不能隨意修葺。因為基層官員調動頻繁,有可能辛辛苦苦修繕一番,只是便宜了繼任者,因此古代官員不願意費力維修官衙。蘇東坡寫過一篇名為《滕縣公堂記》的文章,大意是滕縣縣衙有50多年沒有維修過了,友人範純粹被貶到這裡,實在受不了邋遢的辦公環境,於是大手一揮下令全面修繕。可範純粹又怕別人指責自己鋪張浪費、貪圖享受,於是授意他寫了一篇小文。由於蘇東坡的文章流傳甚廣,大家知道這件事就不會妄議指責了。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