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的“虎”

[ 歷史故事 ]

虎是威風勇猛的象徵,自古就被用來比喻勇敢和堅強,如虎賁之師、五虎上將等。《水滸傳》是一部讚頌英雄好漢的古典小說,自然離不開虎的描寫,主要體現在人物的綽號和打虎行動中。

在梁山一百單八將中,有11位好漢的綽號中帶有“虎”字。或因功夫本領而得綽號。如陳達和雷橫,因為身體靈活性好,能跳過幾丈寬的山澗,分別被稱為“跳澗虎”和“插翅虎”。顧大嫂性情彪悍,頗有武藝,又是女性,人稱“母大蟲”。大蟲者,老虎也。晉代幹寶的《搜神記》說:“扶南王範尋養虎于山,有犯罪為避太祖李虎名諱,把老虎稱為“大蟲”。或因人體相貌而得綽號。如燕順生得赤發黃須而被稱為“錦毛虎”,王英生得五短身材而被稱為“矮腳虎”,李雲雙睛碧綠而被稱為“青眼虎”,龔旺有虎斑和虎頭紋身而被稱為“花項虎”,丁得孫面頰及全身都有疤痕而被稱為“中箭虎”。或因性格品行而得綽號。如朱富為人和善,笑口常開,心思縝密,機智多謀,人送外號“笑面虎”;而“病大蟲”薛永卻令人費解,有人說“病”是“並”的通假字,是可比作、相當於的意思。也有觀點認為,薛永出身軍官子弟,一身武藝,卻因祖父的原因家道中落,以致流落江湖,無法建功立業,猶如猛虎生病,難以發威,因此綽號“病大蟲”;“金眼彪”施恩之“彪”指小虎,小說中並沒有說施恩生得一雙金眼,而是生得“白淨面皮,三綹髭髯”,只因自幼在江湖上學得一些小槍棒在身,人們都叫他“金眼彪”。

《水滸傳》中所有以“虎”字命名的,唯有“打虎將”李忠的綽號是最厲害的,別人都以虎為豪,而他卻是打虎者。其實他也是浪得虛名。他既沒有威風凜凜的虎像(頭尖骨臉似蛇形)和高強的武藝,也沒有虎的豪爽之氣(為人很吝嗇),更沒有打過猛虎(街頭賣藝之人),只因“身材壯健”而稱“打虎將”,這裡邊倒是有些貓膩。竊以為李忠是個江湖上使槍弄棒賣藥的,為了裝腔作勢、招攬顧客而自詡為“打虎將”,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

梁山諸位好漢,打過虎的有武松、李逵和解珍、解寶,為何只有武松打虎最為精彩傳神?為何李逵連殺四虎倒不如武松打一虎而威名遠揚呢?

首先是打虎的動機不同。李逵殺虎頗有悲情色彩,是為母復仇;解珍、解寶是獵戶,打虎除患是其職責,是應盡的義務;而武松打虎儘管也是為了自衛,但客觀上卻是為民除了一大害,因為當地百姓命”。其次是打虎的驚險也很曲折,但畢竟手持利刃;解珍、解寶兄弟打虎更是專業,用的是陷阱和浸了劇毒的伏弩;武松卻是醉酒之後,施耐庵在打虎情景地描寫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武松最後赤手空拳將老虎制服,“武松把左手緊緊地揪住頂花皮,偷出右手來,提起鐵錘般大小拳頭,盡平生之力,只顧打。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蟲眼裡、口裡、鼻子裡、耳朵裡,都迸出鮮血來”。武松“一頓拳腳打得那大蟲動撣不得,使得口裡兀自氣喘”。可見其武功高超。再次是後果迥然不同。李逵打虎只是報了私仇,並因為是自己失誤導致其母喪命虎口,又因其身份暴露被官府捆綁起來,多虧朱富、朱貴兄弟前來搭救才撿回了一條性命。所以李逵也不願提起此事,沒有引起多大的轟動效應;解珍、解寶打虎結局最為悲慘,兄弟兩花了三天設下陷阱,好不容易射殺老虎,可是卻被毛太公撿到,冒名頂替邀功領賞,還誣陷解家兄弟攪擾毛府,打死人命,被官府投進監獄,差點丟掉性命,更為可氣的是官方公佈的是毛太公為打虎英雄。而武松打虎的結局則不同了。武松景陽岡打死老虎後,百姓歡呼雀躍,為武松披紅戴花,敲鑼打鼓,遊街誇功,光彩耀人。縣長還賞賜美酒和錢一千貫,更難能可貴的是武松把賞錢分給了那些日夜堅守的獵戶,姿態高,做法可圈可點。武松還因此被任命為都頭,成為“公務員”,光耀門庭,留名青史。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