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無忌的窮途末路

[ 歷史故事 ]

公元655年,唐高宗永徽六年,武昭儀聖眷日隆,高宗漸生廢后之心。某日,高宗召長孫無忌、李積、于志寧、褚遂良等重臣入內殿商議廢王皇后立武昭儀之事。聰明的李積自知此事敏感,乃稱病未去。而於志寧呢,在高宗和武昭儀的聯合威壓之下,雖明知廢后不妥,但終是噤不敢言。倒是褚遂良這個太宗遺命的顧命大臣敢於直諫,提出各種理由激烈反對高宗“廢王立武”。

一個不來,一個不言,一個反對,高宗和武昭儀顯然很需要一個支持者,這樣他們才能借坡下驢。為了做支持者的工作,兩個人也沒少操心。上一年,他們就一起到長孫無忌家飲宴,名義上是一次普通的“家庭聚會”,實際上是有所宏圖。當然,兩人上門也沒空手,高宗出手大方:不僅賞賜金寶繒錦十車,又任命長孫無忌的三個庶子為朝散大夫。宴飲間,高宗以皇后無子頻頻暗示長孫無忌。長孫無忌卻裝聾作啞,“顧左右而言他”,弄得高宗和武昭儀很不愉快。

“家庭聚會”後,高宗和武昭儀沒有放棄,繼續做長孫無忌的工作。先是派武昭儀的母親楊氏上門陳情,再是讓禮部尚書許敬宗上門勸說,但長孫無忌還是一口拒絕了。

貴為皇帝而不能如願,這讓高宗很窩火。而前進路上出現的這個絆腳石,更讓武則天暗自懷恨在心。兩人一合計,決定不給這些顧命大臣面子,軟的不行就“硬上”。於是便有了“內殿商議”這出戏,這相當於高宗和未來的武后的“最後通牒”。

儘管此前兩三個回合中,高宗和武則天早已經知道了長孫無忌的態度,但他們還是希望在這最後關頭,得到這個既是國舅、又是顧命大臣的重量級人物就此開啟。如果說“家庭聚會”時的反對尚是皇族內部矛盾的話,那麼,“內殿商議”上的公開反對便已是利害攸關的權力鬥爭了。為相半生的長孫無忌不會不明白這次反對的危險性,但他顯然更重視唐太宗的遺命。

登上皇后寶座的武則天,是不會放過褚遂良和長孫無忌的。

遭政治清算的先是褚遂良。武則天顯然還記得他反對“廢王立武”的堅決態度,那近乎一種政治表演:他將官笏放在臺階上,同時也把官帽摘下,向高宗不停叩頭以至於流血。你既然不要命,我也不給你好命。武則天先是將褚遂良趕出朝廷,貶他到潭州任都督。不久,又調褚遂良離京師更遠的桂州(今廣西桂林)去任都督。為打擊褚遂良,武則天和許敬宗、李義府一起,誣告中書令來濟、門下侍中韓瑗與在廣西的褚遂良共謀反叛。以此為藉口,褚遂良很快又被貶到了更遠的愛州(今越南清化)。

絕望之中,褚遂良向高宗上了一封陳情書,訴說自己曾長期為高祖與太宗效勞,是高宗繼位的堅決支持者。他希望憑此讓高宗收回成命。但他沒有料到,武則天此時已全面參與帝國政務。即便高宗有那麼一絲猶豫和反悔,他也禁不住武則天的遊說。

公元658年,褚遂良在愛州帶著遺憾離世,享年63歲。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