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徐州抗洪的啟示

[ 歷史故事 ]

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蘇軾赴徐州任太守。上任不久,便遇到洪水圍城,蘇軾率領軍民奮力抗洪,城池安然無恙,百姓生命財產得以保全。

徐州地處淮河的支流沂、沭、泗諸水的下游,黃河和京杭大運河傍城而過,東有駱馬湖,西有微山湖,地勢低窪,境內河流縱橫交錯,湖沼星羅棋佈,極易發生洪澇災害。熙寧十年七月十七日,黃河決堤,河南濮陽至山東西南部一帶,皆為澤國,災情嚴重。蘇軾得知這一訊息後,知道洪水不日即可抵達徐州,於是他啟動防洪預案,立即採取四項措施:

一是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蘇軾立即全民動員,組織民眾拿上挖土、運土的工具,修補堵塞河堤上的洞穴隱患,並儲存大量的土石、芻茭、柴草,以備抗洪之用。

二是安定民心。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如脫韁的野馬,波濤洶湧,奔流而至徐州,淹到徐州的東、西、北門。此時,徐州又連降暴雨,水位急速上漲。危機之際,城內人心惶惶,一些富戶欲攜款出城躲避。面對迫在眉睫的嚴峻形勢,蘇軾一面加固城牆,防止洪水破牆而入;一面安定民心,他立即派出救濟人員,讓習水性的人駕舟船散發乾糧,保證百姓洪澇期間不餓肚子,穩定波動的社會情緒。蘇軾親自做那些想出城避水的豪紳大戶的思想工作,誠懇地對他們說:“如果你們出城,全城百姓都會動搖,百姓會傾城而出,還有誰和我一起抗洪守城?如果洪水進城,你們的家產也將不復存在。請你們放心,有我在,洪水決不能沖毀城牆。”蘇軾斬釘截鐵的語言和義薄雲天的豪情,打消了這些人的顧慮,他們決心留在城內,與百姓一起抗洪保城。

三是求助於軍隊。宋朝的禁軍直屬朝廷樞密院指揮,地方官員無權調動。險情緊急,如果再向朝廷奏報請調軍隊,路途遙遠已來不及,更何況當時水圍城池已無法出城。為增強抗洪力量,無奈之下,蘇軾親赴軍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動員禁軍主動積極參加抗洪。蘇軾對卒長說:“洪水已經包圍了徐州城,全城百姓命懸一線,已是千鈞一髮之際,你們雖然是禁軍,不屬於我調遣,但是希望你們能助我一臂之力,共抗洪害,保民平安。”卒長也被蘇軾感動,帶領士卒與百姓日夜奮戰,在城東南搶修起一道長堤,頭起戲馬臺,尾連著城牆,長達九百八十四丈,高一丈,厚兩丈,將兇猛的洪水阻擋在城外。

四是與民同甘共苦。抗洪期間,蘇軾在城牆上搭起草廬,既是辦公地點,又是夜宿之所。“夜聞沙岸鳴甕盎,曉看雪浪浮鵬鯤”。他脫去官服,身穿布衣,腳蹬草鞋,抱著“坐觀入市卷閭井,吏民走盡餘王尊”的決心,誓與徐州共存亡,和軍民一起奮戰在抗洪第一線,三過家門而不入。在軍民的共同抵禦下,十月初五,洪水退卻,徐州轉危為安。“旋呼歌舞雜詼笑,不惜飲釂空瓶盆。”全城民眾歡聲雷動。

蘇軾奮不顧身抗洪的事蹟傳到朝廷後,皇帝為西楚霸王項羽所築的“廢事廳”拆除,廢物利用,修建起一座百尺高的黃樓。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九月初九重陽節,黃樓落成,全城同慶,官民歡呼雀躍。此情此景,蘇軾感慨萬千,賦詩《九日黃樓作》,其中寫道:“去年重陽不可說,南城夜半千漚發。水穿城下作雷鳴,泥滿城頭飛雨滑。黃花白酒無人問,日暮歸來洗靴襪。豈知還復有今年,把盞對花容一呷。莫嫌酒薄紅粉陋,終勝泥中事鍬鍤。”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