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財生過

[ 歷史故事 ]

在貞觀四年,唐太宗李世民倡廉話題時,說到一句古語,“賢者多財損其志,愚者多財生其過”,此話可深以為戒。

唐人吳兢在《貞觀政要·卷六·論貪鄙》中,記載了唐太宗這番語重心長的話語:徇私貪汙,不但破壞國法、傷害百姓,即使事情沒有敗露,心中怎能不常懷恐懼呢?恐懼多了也有因此而導致死亡的。大丈夫豈能為了貪求財物,而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使子孫蒙受羞恥呢?你們應當深刻地思考這些話。

在唐太宗這番話中,關於貪腐之人即便事情沒有敗露,也可能因為內心恐懼導致死亡的說法,雖有待證實,但在他治下的貞觀年間,這樣的情況或許偶有發生。在他身後的一千多年間,假如想要為這樣的觀點尋找論據也不容易。但是,“賢者多財損其志,愚者多財生其過”的古訓,卻很有道理。

所謂“賢者”,指的是道德十分完備的人,自然也可以說是十分高尚的人。這樣的人假如財富陡然增加了,那麼注意力很有可能會轉移到財富的使用、怎樣才能讓自己更好地享受生活的道路上出現一時的彷徨與迷茫,失去事業上的進取之心,從此沉迷於物質享受,是很有可能的。

對於“愚者”,即遇事腦袋轉不過來的人來說,巨大的財富極有可能令其失去理性,乃至於敗家喪德。“都是錢多惹的禍”,如今這樣的流行語我們不是經常聽見嗎?

由此,錢多財富猛,真的可能會讓賢者喪失志向,也可能讓愚者犯下更多的錯誤。唐太宗向他的臣子們闡發這樣的道理,目的在於告誡大家,在自己的位置上一定要盡忠盡責,好好工作,別為錢財而犯法。

而我們能夠想象的是,假如當官的都能聽進他的這番教誨,那麼就他們自身來說,無疑可以長久地享受朝廷給他們的豐厚俸祿;於國家來說,則可能因此政清官廉,永葆穩固。

不能不說,唐太宗的這些要求和願望是十分善意的,然而其身後的唐朝週期率。雖然唐太宗對於財富的觀點非常深刻、令人警醒,但封建制度本身的弊端冥冥之中早已註定了其朝代的命數。

縱觀歷史,居於高位者的諄諄告誡、從上到下的政府官員嚴格自律、看淡物質與愛惜名聲、始終保持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這些固然重要,但建立健全的反腐倡廉制度,足以保證不管何人都不敢貪、不能貪、不想貪,無疑更加重要。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