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核廢料直接排入大海並非日本首創。回溯歷史,發達國家的工業化程序步入重工業發展階段後,尤其是受冷戰格局的影響,西方一些發達國家不斷發展核設施,同時為了節約處理成本,肆意將核廢料傾入大海。據國際原子能機構資料顯示,從1946年到1993年,美、英、法等國家共向海洋裡傾倒了遠超20萬噸固體核廢料,其中僅美國就向北大西洋和太平洋丟棄了至少19萬立方米的放射性物質。
另據有關報道,英國3/4的核廢料分別於1949年、1982年被裝入34只儲藏罐傾入北大西洋;荷蘭於1968年、1982年將14只核廢料罐拋入北大西洋;法國兩次向大西洋拋棄核廢料;瑞士從1969年到1982年4次向北大西洋拋入12罐核廢料;20世紀70年代美國在大西洋的18處拋投56000多個核廢料集裝箱;日本1956年至1969年向太平洋的6個地區分12次拋入3301個核廢料集裝箱。此外,德國、義大利、紐西蘭和瑞典也加入到向大洋傾倒核垃圾的行列。
另外遠離大陸的海洋被歐美髮達國家視為核試驗的最佳地點,無數島嶼和大海淪為其核試驗的犧牲品。據統計,自1946年起,美、英、法在太平洋地區總計進行了300多次核試驗。如1946—1958年,美國在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和埃內韋塔克環礁共進行了67次原子彈和氫彈試驗,共有23枚核裝置在地上、地下、空中和水下被引爆。20世紀60年代,美國又在聖誕島和約翰斯頓環礁進行了34次核試驗。美國核試驗的倖存者,馬紹爾群島的原住民、社會的小島被汙染了。我體內有三個腫瘤。我不知道我該不該生孩子,因為我不知道我生的小孩會不會是水母的樣子。”或許是受核汙染影響,她45歲便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