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璽是傳國之寶,歷代國璽均以曠世罕見的美玉雕琢而成。其中最有名的國璽,當屬秦始皇以和氏璧鑄制的傳國玉璽。傳說“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板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然而這塊國璽自秦沿用至五代後唐,不幸在後唐末帝李從珂自焚之時失蹤,後來的皇帝們只能仿造模型、編排故事,聊以自慰。時至民國,更是可憐,由於歷年戰亂,政府上下竟找不到能夠鑄制國璽的荊山之玉,一時間還掀起了不小的風波。
降將為拍馬屁獻寶玉
1927年4月18日,國民政府舉行奠都南京的典禮。當時,寧漢(南京國民政府和武漢國民政府)尚處於對峙局面。南京國民政府於倉促之間成立,既不打算沿用1914年的“中華民國之璽”,又來不及鑄制新國璽,但為了顯示新政府新氣象,不得不打腫臉充胖子,尋遍全國求一美玉打造“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印”。
1929年初,蔣介石與新桂系矛盾激化。3月,廣州政治分會主席李濟深北上南京調停蔣桂矛盾,結果“和事佬”反被蔣介石軟禁於南京近郊的湯山,國民黨中央以“主使部隊抗命稱兵,分頭髮難,謀叛黨國”的罪名,將他“永遠開除黨籍,褫奪一切職務”。李濟深的部下陳濟棠見勢頭不對,便像一根牆頭草一般,轉身投靠了蔣介石。這陳濟棠早年畢業於廣東陸軍速成學堂,1923年升任粵軍第一師第二旅旅長,兼西江督辦公署參謀長,曾結識大本營駐肇慶行營主任古應芬。這古應芬在國民政府中混得很是不錯,經過他上下挨個送禮,終於讓蔣介石釋放了陳濟棠,還委任陳為“中央區廣東部隊編遣廣東特派員”,將廣東軍政大權交給了他。陳濟棠在蔣介石的支援下,很快在廣東立住了腳,從軍長一躍而成“南天王”。
受人大恩安能不報?於是,從古應芬口中聞知蔣介石欲求寶玉以鑄制國璽的訊息後,陳濟棠立馬就派部下遠赴緬甸,求購翡翠玉石。眾裡尋他千百度,此人終於尋到一塊上好的翡翠裸石。玉商索價一萬塊大洋,經過討價還價,威逼恐嚇。最後才以9500塊大洋將其購回,算是被人狠狠地訛了一筆。這塊翡翠裸石運到廣州,陳濟棠記得古應芬的好,便託他將玉石帶往南京,獻給蔣介石。
石頭運到南京,當著國民政府眾位高官的面,一刀將翡翠裸石割開,滿室熠熠生輝,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果然是一塊稀世珍寶。
國務會議第31次會議決定,這麼好的石頭在此政府窮困之時絕不能浪費,於是便將此石一分為二,一半用於鑄制“中華民國之璽”,另一半用於鑄制“中國國民黨之璽”。
請了最好的玉石匠
國民政府文官處印鑄局負責國璽的鑄制工作,時任印鑄局局長的是老同盟會會員周仲良,他是貴州黎平人,曾任“國父”孫中山的秘書,可謂德高望重。周仲良接到上面命令後,不敢怠慢,親自督制,印鑄局技正施震華設計圖樣,技正王禔負責監工並書寫篆文,玉匠陳世科、陳燮之父子琢刻。這王禔字維季,號福廠,十餘歲時便以書法、篆刻有聲於時。袁世凱統治時期的“中華民國之璽”篆字,就出自其手筆。此番鑄制“中華民國之璽”,也是由他來書寫篆字。鐫璽工程從1929年7月1日開始,到10月9日方才琢刻完工,準備向“雙十節”(中華民國的誕生日,即辛亥革命紀念日)獻禮。周仲良特意題詞如下:
國民政府於上年十一月二日第五次國務會議決議,制中華民國之璽一方。續於第八次國務會議核定璽文及尺度。惟以相當玉材難得,久未能制。今年夏,適陳濟棠同志捐送緬甸翠玉為制璽用,託古文官長賚(音lài)京。經第三十一次國務會議議決,復經第三十二次國務會議核定璽紐圖式,遂於七月一日開始琢制,國慶前一日告成……
1929年10月10日,國民政府明令,正式啟用國璽,主要用於外交事務的檔案簽署。
黎玉璽得福
1936年5月12日,國民黨元老胡漢民突發腦溢血,在廣州病逝,而古應芬也早於5年前就病歸道山。陳濟棠失去靠山,加上蔣介石急於向兩廣實力派下手,1936年6月,陳濟棠與新桂系聯合反蔣。結果,陳濟棠部下向他學習,紛紛向南京投誠,他轉瞬之間從一個地方軍閥變成了光桿司令,只得宣告下野,出走香港。
1945年後,內戰爆發,國民黨的軍隊在正面戰場上節節敗退。眼見南京國民政府敗亡在即,為了給各界人士加油打氣,1948年5月20日,蔣介石一身長袍馬褂,一口江浙鄉音,伴隨著21響禮炮,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總統。他上任後還設定了一位典璽官,專門負責看護國璽。
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南京。國民政府被迫遷往廣州,當時的典璽官彭襄見大勢已去,便稱病滯留香港,說啥也不肯繼續跟著老蔣跑了。無奈之下,老蔣只好親自指派兩員大將王唯石與朱大昌護送國璽逃往臺北。據說,國民黨政權撤退臺灣後,蔣介石還曾多次乘坐檯灣海軍太康艦,遊弋於長江口、舟山群島一帶。當時的太康艦艦長名叫黎玉璽,蔣介石每次坐船至此都要大聲呼喊他的名字,黎玉璽總是朗聲報告:“玉璽在!”蔣介石一聽這話便愁眉盡展、喜笑顏開。你看人這名字起得多好,和老蔣最愛的寶貝疙瘩剛好同名。黎玉璽也因此青雲直上,最後官至國民黨海軍總司令、“國防部參謀總長”,一級上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