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滿懷壯志到悲觀厭戰
盧溝橋事變以後,隨著日軍侵華戰局的不斷擴大,戰線越拉越長,兵員越來越緊張,日本當局不得不持續擴大徵兵範圍。1938年春天,正在大阪實業學校釀造專業讀十年級的小林清應徵入伍,被編入大阪師團第三七聯隊第一中隊第三小隊。小林清的父親曾經在明治天皇的皇宮警衛團服過役,他的二哥當時還在日本軍中服役,他既受家庭“光榮傳統”薰陶,又受當時日本舉國上下狂熱軍國主義氣氛感染,他帶著滿腔“忠君”“愛國”熱情趕往軍營,準備“為天皇效忠”“布武天下”。
到達中國後,小林清被分配到獨立混成第五旅團第十九大隊第二中隊,當時第十九大隊駐防煙臺,第二中隊則駐紮在離煙臺不遠的福山縣。此時抗日戰爭已經進入相持階段,日軍的日子已經開始越來越難過,部隊內部風氣也越來越差。在生活待遇上,他們這些底層士兵的伙食不斷被“削減”剋扣,只能吃到日常標準的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而剩下的口糧也大多以雜糧充數,大米和白麵一週只能吃到兩次,還因控制分量根本吃不飽;在經濟上,他每個月也只有10.24元薪餉,還要扣去3元的“貯金”(強制儲蓄)和至少5元的必須購買的“公債”,剩下的錢所剩無幾。更令他痛苦的是頻繁而艱苦的演習、作戰、訓練,以及隨時隨地的軍官對士兵、老兵對新兵的虐待和打罵。小林清他們這些下級士兵,稍不留意犯一點兒小錯都要受到嚴厲的處罰和令人難忍的侮辱。
小林清看到,一方面,日本軍部鼓吹的“三個月結束戰爭”的神話早已破滅,日軍明顯已經陷入中國戰場無法自拔,戰局越來越不樂觀而且結束遙遙無期;另一方面,日軍作戰掃蕩中對中國無辜百姓的瘋狂殘害,引發了中國軍民更加頑強的抵抗,山東八路軍等抗日隊伍越戰越多、越戰越強,駐魯日軍傷亡逐日增加,鬥志日漸消退;再加上從國內調來的新兵帶來了日本本土人民生活非常困難等訊息,使得小林清這樣的日軍下層官兵更加思念家鄉,對戰爭前途更加悲觀失望,怠戰、裝病現象日益增多,只是被上級日夜嚴格監管不敢表露而已。
終於見識到游擊戰術的厲害
自從到中國參加作戰,小林清所在部隊就屢次受困於八路軍的游擊戰術,使得他們本來就沒有樂趣的生活變得更加惶恐不安而度日如年,每次出發作戰他都提心吊膽,擔心自己成為每次掃蕩行動中都會出現的傷亡者之一。而這一天,終究還是到來了。1940年晚秋,他所在的小隊會同兩個中隊偽軍,由小隊長野村少尉統一指揮,奉命配合煙臺和威海的日軍對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五支隊所在抗日根據地進行討伐掃蕩,小林清作為機槍手隨隊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