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身為一代明君,常常反思隋朝滅亡的教訓。當初隋朝覆滅,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隋煬帝三次征討高麗,以致出現“男丁不足,役使婦人”的可怕局面,各地百姓的國力。
那麼,這裡有一個巨大的疑問:唐太宗為什麼會像隋煬帝一樣,一定要置高麗於死地?
首先,簡單介紹唐太宗征討高麗的歷史背景。
據《史記》記載,在朝鮮半島最早建立國家的是商朝的遺民箕子。武王伐紂滅商時,箕子率眾東走,到朝鮮半島建國,臣服於周朝。到了秦漢時期,燕人衛滿東渡浿水(今朝鮮大同江),滅了箕氏朝鮮,建立衛氏朝鮮。後來漢武帝出兵滅了衛氏朝鮮,在這裡設立了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將朝鮮半島正式納入西漢的行政管轄範圍。
東漢末年,遼東太守公孫康在樂浪郡南又設定了帶方郡,三國曹魏時期,魏國版圖還包含這塊土地;直到西晉末年“五胡亂華”,中原陷入動盪,這片地區才脫離中原的統治,落到了長白山地區的少數民族高句麗人手裡。
在中原王朝大一統的空窗期,高句麗像藤蔓一樣野蠻生長。強大起來的高句麗,四面出擊,北面的夫餘、挹婁、寇漫汗,西北邊的契丹、庫莫奚,南邊的新羅和百濟,都不是它的對手,這些國族還成為它的附庸。就這樣,高句麗成為在東北地區稱王稱霸的“座山雕”,日子過得好不舒坦。
但是,中原王朝政治上的空窗期總會過去。開皇九年(589),隋朝滅南陳,並向北收復遼東地區,將邊境線穩定在營州(今遼寧朝陽),與高麗形成了軍事對峙。
開皇十八年,由於契丹歸附中原,不再臣服於高麗,高麗竟然想染指遼西地區,出兵攻伐營州,隋文帝大怒,中原王朝就這樣與高麗結下了樑子。隋文帝即命漢王楊諒、上柱國王世積為行軍元帥,周羅睺為水軍總管,率大軍30 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麗。途中遭遇大風,船多漂沒,最後水陸兩路軍隊被迫退還,死者十之八九。
嚴格來說,這場戰爭,只是隋文帝對高麗的一次軍事反擊,並非主動征伐。
然而,隋文帝的兒子隋煬帝征伐高麗,就是主動的戰爭行為。大業七年(611),隋煬帝以高麗不遵臣禮為由,下詔征討高麗。實際上,這完全是一個藉口。
隋煬帝此次征討高麗,全軍共計113.38 萬,號稱200 萬,可以說是傾舉國之力,史稱“近古出師之盛,未之有也”。最後因指揮失誤等原因,隋軍大敗,上百萬人的生命葬送在遼水以東。
遭受如此慘重損失的隋煬帝,沒有想著讓天下人休養生息, 反而於大業九年(613)、大業十年又連續兩次征戰高麗,結果都以失敗告終。隋煬帝耗盡了國家的元氣,最終將隋朝送上了不歸之路。
歷史的舞臺讓給了大唐,然而大唐也跟高麗死磕上了。唐太宗破降突厥、平定吐谷渾、滅高昌後,將目光鎖定在了這個東北小霸王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