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標誌著新中國成立後中美相互隔絕的局面終於打破。為了實現這項外交突破,由中國總理周恩來、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和美國總統尼克松及國務卿基辛格共同“開掘”的“巴基斯坦渠道”,在秘密傳遞資訊,為關係正常化鋪平道路起到了獨特作用。
1969年8月1日,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巴基斯坦,會晤總統葉海亞時,請他帶話給中國領導人:“美國不參加孤立中國的任何安排。”但是,這還不是明確的信件,而是微妙地“捎個口信”。
此後,尼克松選定使用“巴基斯坦渠道”。巴基斯坦國家檔案中第一份表明美國動手挖掘“巴基斯坦渠道”的檔案,是1969年10月10日巴基斯坦資訊與廣播部長阿里從美國向葉海亞總統發出的絕密信件。信中阿里部長告訴葉海亞總統,他剛剛和基辛格相遇,對方“同意(中美之間)要在最高階別保持接觸才是最有效的”。基辛格反過來建議,可以將此口信傳遞中方,而且“於無人在側的情況下,由總統您本人親自傳給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
10月15日,巴基斯坦駐美大使希拉利向葉海亞報告美方詢問,口信是否已向中方傳遞。10月24日,葉海亞在這個信件上批道:“此件存檔。”
接下來,葉海亞採取了一個大動作,他單獨約見中國駐巴大使張彤,介紹了8月尼克松訪巴時與他的談話,說到當時尼克松問他對亞洲形勢有何看法,他直截了當地說:“美國對亞洲形勢是兩眼漆黑,不認識7億中國人民的現實存在。”尼克松對他說:“你的話對我很有啟發,我個人同意你的看法,但要使美國政府中大多數人都這樣看,還需要時間。”
葉海亞接下來對張彤說的才是“口信”的核心內容:尼克松訪巴時,兩次單獨同葉海亞談中美關係,請他從中斡旋。葉海亞先是拒絕,後答應傳話。於是尼克松要求他轉告周總理,“保持最高階聯絡”。葉海亞說周總理很忙,今年不一定能來訪問,建議透過大使轉達。尼克松同意。
葉海亞繼續說,10月15日,巴駐美大使希拉利直接給他來信稱,尼克松渴望瞭解進展情況,並要求轉達一則訊息:美國將從臺灣海峽撤出兩艘驅逐艦以示善意。葉海亞向張彤表示,巴珍視同中國的友誼,要求張大使向中方首腦報告:他只是轉達資訊,別無他意;請中國告訴他,他是否繼續在中美之間傳遞資訊。葉海亞最後說,此事極為機密,沒有透過美國國務院和巴基斯坦外交部。中國政府如有什麼答覆,請張大使直接找他。
沒有想到,張彤立即對葉海亞說,在美國改變其一貫採取的敵視中國的態度之前,互遞這種資訊是不可能的。中美之間已有華沙會談作為正式交換意見的通道,沒有必要在此時另覓新途。
張彤回到大使館後向外交部彙報:按照一貫的對美政策“口徑”,他已當面向葉海亞表示回絕。就在當天,周恩來讀到了張彤的報告,大吃一驚說:“這個張彤簡直要闖禍了!”
中國外交部接到張彤的來電後,根據周恩來的指示,覆電張彤指出此事做得欠思量,應該靜聽葉海亞敘述,儘快向國內報告即可。
1970年2月23日,身在華盛頓的巴基斯坦駐美國大使希拉利親筆致信葉海亞,向他報告,今天向美國總統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送交您本人致尼克松總統的信件。信件送交時基辛格要求向中國總理周恩來帶一個口信,一是尼克松總統“非常真摯地感謝葉海亞總統在這件事上所起的作用。如果葉海亞總統能夠將如下情況轉告中國他也是非常感謝的”;二是“如果北京願意的話,尼克松總統準備開闢一條從白宮直通北京的渠道。除了白宮,外界對這一渠道將一無所知,我們保證對此有完全的決斷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