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獨秀的火氣、骨氣

[ 歷史故事 ]

陳獨秀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旗幟、先鋒,又是中共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在中國共產黨一大至五大連任總書記。因其頑固的個性和驚世駭俗的見解,有時甚至是奇談怪論,於是也有人稱他為“怪傑”。他一生不畏強權,注重自己獨立思想,是一個具有傲骨的文人,更是一位火氣與骨氣並蓄之人。

皖人中常有性直脾氣大者,安慶、桐城一帶尤甚,陳獨秀更是如此。他粗喉亮嗓,動輒拍桌子、摜茶杯。在黨內,陳獨秀儼然一家長,故同志皆在背後呼其“老頭子”。他是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旗幟、先鋒,又是中共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在中國共產黨一大至五大連任總書記。因其頑固的個性和驚世駭俗的見解,有時甚至是奇談怪論,於是也有人稱他為“怪傑”。他一生不畏強權,注重自己獨立思想,被開除中共黨籍後,多次拒絕國民黨的饋贈,是一個具有傲骨的文人,讓人感嘆。陳獨秀就是這麼一位火氣與骨氣並蓄,因而註定命途多舛之人。

陳獨秀被中國共產黨開除以後,被國內託派(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和十月革命領導人托洛茨基權力鬥爭的產物)選為總書記。一開始,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揭露國民黨的腐敗統治上,“九一八”事變後,他調整策略,把鬥爭的重點轉向聲討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譴責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2年10月15日,陳獨秀的託派中央被國民黨中統特務機關一網打盡。

次年4月,國民黨江蘇省高等法院公開審訊陳獨秀,指控他有“危害民國”的“叛國罪”。訊息傳出後,蔡元培、胡適等紛紛向陳獨秀推薦辯護律師,章士釗自告奮勇義務擔任他的律師。

陳獨秀在法庭上說:“我只承認反對國民黨和國民政府,卻不承認危害民國,因為政府並非國家。……孫中山、黃興等,曾推翻清政府,打倒北洋政府,如謂打倒政府,就是危害國家,那麼國民黨豈非已兩次叛國?檢察官之控告,根本不能成立,應請法庭宣判無罪。”

陳獨秀抗辯後,章士釗起身為陳獨秀辯護:陳獨秀鼓吹的共產主義與三民主義不但不衝突,“而且是一對好朋友”;陳獨秀曾與國民黨“合作”,擔任過廣東國民政府教育委員會委員長……章士釗極力把陳獨秀描繪成國民黨的功臣、三民主義的信徒。

可陳獨秀對章士釗的辯護毫不領情,因為在他看來,這些辯護不是他的光榮,而是他的恥辱。他始終認為託派與國民黨有本質的區別,他不願自己被人看成是國民黨一條道上的人。因此,在章士釗辯護後,他立即發表宣告:“章律師之辯護全繫個人之意見,本人之政治主張,應以本人文件為根據。”

這個“本人檔案”就是陳獨秀自己寫的《辯訴狀》。在文中,陳獨秀稱“國民黨才是‘危害民國者’”,國民黨政府是“誤國政府”,這樣的政府不如早日下臺。

國民黨最終以所謂叛國罪判處他13年徒刑。陳獨秀不服判決,當場起立大聲抗議:“我是叛國民黨,不是叛國。”6月30日,國民黨最高法院終審判處陳獨秀有期徒刑8年。

陳獨秀的老朋友、國民黨元老柏烈武事後對陳的兒子陳松年說:“你父親老了還是那個脾氣。好多朋友想在法庭上幫他的忙也幫不上,給他改供詞,他還要改回來。”

在中共中央的努力下,陳獨秀在1937年8月被釋放。在出獄當天,蔣介石派國民黨調查統計局處長丁墨邨去接陳獨秀到國民黨中央黨部招待所去住。陳獨秀說:“不妥,我出獄後,必招來社會輿論,不如還我原來面目,做一個平民好。”他拒絕國民黨的示好,堅守氣節,住進了學生傅斯年家中。此後,蔣介石又多次派人遊說陳獨秀,但陳獨秀都拒絕了。

陳獨秀出獄後曾想去延安,他託人轉告中共駐南京的代表,說明自己已脫離託派組織。他對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表示擁護,並表示願意在黨的領導下工作。他的態度受到了中國共產黨的歡迎,毛澤東甚至表示:“可以與陳獨秀先生等人形成某種合作關係,以期一致抗戰。現在我們是團結一切力量抗日,陳獨秀如果表示悔改,何嘗不可一起抗日?”

林伯渠、周恩來、王若飛、葉劍英等對陳獨秀的迴歸亦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1937年11月,王明、康生帶著共產國際的指示回國後,他們仿效莫斯科攻擊托洛茨基的方法,攻擊陳獨秀是“每月拿三百元津貼的日本間諜”。

王明失勢以後,周恩來曾多次託人請陳獨秀到延安去,他都委婉地拒絕了。他對勸他的好友朱蘊山說:“大釗死了,延年死了,我也落後了。”

1937年冬,國民政府搬遷武漢,陳獨秀也隨之住到武昌一老友家中。由於戰局惡化,國民政府又從武漢遷到重慶,陳獨秀又來到“陪都”。

不斷的遷徙、漂泊,使拖著病軀的陳獨秀幾乎喘不過氣來。山城的酷暑高溫,日本飛機的頻繁空襲,以及特務不斷騷擾,更使陳獨秀難以安寧。在客居江津的友人鄧仲純一再邀請和催促下,陳獨秀只好抱著“住住看”的,與妻子再一次踏上了旅途。

1939年5月,陳獨秀抵達四川江津。此時的他不僅身心疲憊,而且貧病交迫,但還是需要賺錢維持生活圈內人人皆知。所以,國立編譯館即時約請他編著文字學專著,並預支5000元稿費,這成了他重要的經濟支撐。

不久,高血壓引起的腦疼痛,使他不能握筆寫作。以文賺酬的謀生手段,受到嚴重影響,只好靠親友的接濟。一向孤傲清高的他,雖然感動但也是極不情願的。即使再貧困,他也堅守原則:“素無知交者”的錢不收,政治立場不合者的錢不收,國民黨著名官僚的錢不收,“無功不受祿”。

羅家倫、傅斯年曾是陳獨秀在北大任教時的學生,後來做了國民黨的官,兩人前來拜訪時想要留一些錢,但陳獨秀對他們說:“你們做你們的大官,發你們的大財,我不要你們的救濟。”

1942年5月27日,陳獨秀在江津逝世,時年63歲。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