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正判案
唐貞元年間,白居易任陝西周至縣令。他剛上任,城西的趙鄉紳和李財主就為爭奪一塊地跑到縣衙打官司。為了能打贏,趙鄉紳差人買了一條大鯉魚,在魚肚中塞滿銀子送到縣衙。而李財主則命長工從田裡挑了個大西瓜,掏出瓜瓤,也塞滿銀子送了來。
白居易不動聲色,收下了兩份“重禮”。並吩咐衙役貼出告示,明天公開審案。
第二天,縣衙門外擠滿了看熱鬧的百姓。白居易升堂後問道:“你們哪個先講?”趙鄉紳搶著說:“大人,我的理(鯉)長,我先講。”李財主也不甘示弱:“我的理(瓜)大,該我先講。”白居易臉一沉說:“什麼理長理大的,成何體統!”趙鄉紳以為他忘了自己送的禮,連忙說:“大人息怒,小人是個愚(魚)民啊!”白居易微微一笑說:“本官不聾也不啞,從不喜歡有人暗通關節。來人,把賄賂之物取來示眾。”
衙役取來鯉魚和西瓜,當眾取出銀子,圍觀者無不驚訝。
白居易厲聲喝道:“大膽刁民,膽敢公然賄賂本官,按大唐律法各打四十大板後,再聽判!這些行賄的銀子,全部用來救濟災民。”
大師從不將就
在一次飯局上,朋友邀請了一位古琴大師一起用餐。當時大師剛好參加完一個古琴鑑賞課,身邊帶著一把價值幾十萬的古琴。大家的好奇心被激發出來,都想聽聽幾十萬的古琴,彈起來是什麼感覺。
於是,大師在眾星捧月之下,準備取出古琴為大家演奏。
酒店的包間沒有合適的桌子,大師只能把古琴放在茶几上,然後開始弄弦、調音。朋友告訴大家,古琴的聲音比古箏小。於是在場的七八個人為了避免說話聲太大,影響賞琴,都安靜地等待。但是大師旁若無人一般,兀自用他靈巧的手指調音。他調了許久,遲遲沒有演奏,彷彿我們這些看客變成了一堆石頭或幾棵松樹。
一分鐘過去了,開始有人竊竊私語。三分鐘過去了,有個性子急的說:“大師你就快點兒開始隨便彈吧,反正琴跑調了,我們也聽不出來。”這時,朋友站出來說:“大家少安毋躁,不調好音,他過不了自己心裡這一關。”對大師而言,只要撥開了弦,每一個音都必須達到內心的標準,並不會因為聽眾的水平不同而隨意糊弄。
房間重歸寂靜,大師此刻已經調好琴。
他的指尖在古琴的七根弦中來回撥弄,指下時而如麗日輕雲,時而又如高山流水。縱然是不解音律之人,也聽得意興盎然,心曠神怡。
裝聾作啞避災禍
朱元璋打下江山,建立大明王朝。做了開國皇帝,朱元璋突然拍了一下大腿,高興地跳起來說:“想不到我朱元璋也會當皇帝!”他手舞足蹈,又露出寒微時的那種模樣,這是非常失態的。當時還有兩個太監站在旁邊,他沒有留意。
一會兒朱元璋出去了,馬皇后立即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如果朱元璋反應過來,那兩個太監的小命還能保住嗎?這樣自損“龍顏”的舉動怎麼能讓人傳出去呢?於是,一向寬厚仁慈、與人為善的馬皇后立即小聲對那兩個太監說:“皇帝馬上要回來,記住,你們一個裝啞巴,一個裝聾人,否則你們二人都會沒命。”
果然,朱元璋在外面一想,覺得不對勁兒,如果剛才的情形被兩個太監傳了出去,那還得了。於是,又回到後宮,一問之下,兩個太監,一個是聾人,一個是啞巴,這才了事。
又一天,朱元璋四顧無人,又大發感慨:“當初,我只不過想沿江擄掠些財物,誰知今日竟當上皇帝!”話一出口,卻見樑上有一老油漆工在工作。他不由一怔,急命老油漆工下來,準備滅口。怎奈老油漆工對這一言九鼎的聖諭置若罔聞,仍在幹手中的活兒,直到朱元璋大聲斥責,才慌忙下來。他跪在朱元璋面前,誠惶誠恐地說:“小人耳聾,久呼未應,罪該萬死。”
既是聾人,那麼剛才朕的得意之言肯定未聽到,何必滅口呢。於是,朱元璋便命他去繼續工作。其實,老油漆工才不聾呢。裝聾,竟讓他化解了危機,逃過了殺身之禍。
可見,有時候,裝聾作啞也不失為救命的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