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聲嘹亮伴軍行

[ 歷史故事 ]

《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由鄭律成作曲,張松如(公木)作詞,創作於1939年。原名《八路軍進行曲》,是組歌《八路軍大合唱》中的一首。1988年7月25日,被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確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

魯迅說,要改造國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藝。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都離不開文藝。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歷史有著強大的文化創造力。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中華文化既堅守本根又不斷與時俱進,使中華民族保持了堅定的民族自信和強大的修復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價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抗日戰爭時期,“是中國革命的一個新階段,而且是最偉大、最活躍、最生動的一個新階段”。這一時期,我軍的文藝工作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為抗日軍隊鼓與呼,留下了不朽的作品。

《八路軍進行曲》創作於1939年。歌詞作者公木1938年8月從抗戰前線去延安抗大學習。在此期間,他利用業餘時間寫歌詞、作詩歌。學習結束後,組織上留他在抗大政治部宣傳科當時事政策教育,1933年春,進入朝鮮在華抗日團體開辦的南京“朝鮮革命幹部學校”,1937年10月奔赴延安。在工作中,兩人配合得很好。當時,鄭律成住在公木隔壁,他倆像親兄弟一樣,鄭律成常到公木的住處來玩。一天,鄭律成坐在公木床上翻看他的筆記本,發現本上有很多詩,高興得不得了,很快為其中的《子夜崗兵頌》譜了曲。鄭律成唱給公木聽,公木聽後非常高興,說:“一首詩變成一支歌,那確實是一個質的飛躍。”

到了1939年4、5月間,鄭律成提出搞個“八路軍大合唱”,約公木寫詞。

鄭律成還說,什麼叫大合唱,就是多搞幾首歌嘛。此時,冼星海與光未然也提出搞“黃河大合唱”。“大合唱”的名稱就是這樣來的。雖然公木住在山洞裡,心胸和視野還是很開闊的。他首先寫了《八路軍軍歌》和《八路軍進行曲》,接著還寫了《騎兵歌》《炮兵歌》。

8月份,《八路軍大合唱》的歌詞全部寫完。延安的條件很艱苦,當時抗大連風琴也沒有,鄭律成就哼著作曲,他唱,公木聽。9月份,曲還沒作完,鄭律成就調到魯藝音樂系去了。魯藝音樂系的條件好一點,有樂器。10月份,鄭律成作曲完畢,《八路軍大合唱》的全部歌曲油印成小冊子,傳遍全延安,傳遍全軍,掀起了唱歌高潮,前方後方都唱。

1940年5月,《八路軍軍歌》和《八路軍進行曲》兩支歌刊登在總政主編的報刊上。總政宣傳部部長蕭向榮還專門請公木和鄭律成去吃飯,說了很多鼓勵他們的話。

公木曾回憶說:“如果我不坐幾次牢,不親身參加抗戰,不親自作抗戰時事研究,那是絕對寫不了這樣的歌詞的。在《八路軍大合唱》中,抗戰的3個階段,我都寫上了,寫成大兵團音樂形象,不是某個游擊隊的形象。其實,1939年還沒有形成大兵團,但要站在抗戰形勢發展的高度去寫。這是我當時的一種真感情才有,在任何時候可能都是不行的。”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央軍委將《八路軍進行曲》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1988年7月25日,經黨中央批准,中央軍委決定將《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

(摘自華文出版社《生命線:能打勝仗的政治指揮大計》    作者:談志興)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