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拾貝:節儉我是認真的等

[ 歷史故事 ]

節儉我是認真的

道光還是皇子時,跟嘉慶去了一趟瀋陽,主要目的是緬懷英雄前輩努爾哈赤,從中吸取經驗教訓。

看到努爾哈赤生前的住所、用具都簡陋無比,道光很是感動,回京後將艱苦樸素的作風發揚到極致,把除了床、桌、椅之外的傢俱全部搬出去。他不再吃御膳,而是讓太監出宮購買兩文錢一個的燒餅,不過來回需要兩個多小時。

愛民要有“繡花心”

那天,唐太宗準備去未央宮散心。可就在官道旁深密的草叢裡,一個人正帶著刀靜悄悄地望著唐太宗的車馬。

歷朝法律每次出巡都得有官員淨道,沿途不許有閒雜人等,以免有亡命之徒刺殺皇帝。偏偏這次,羽林軍沒有仔細檢查路邊的情況,直到那人手中的刀光映襯著陽光射入車內,驚動了唐太宗,護衛車輛的侍衛們才立刻抓獲那個人。

原來,那個人並不是刺客,只是正好路過此地,遠遠看見羽林軍大隊人馬過來,嚇得不敢動,只好躲在草叢裡。但無論有意還是無意,唐代規定,在皇帝面前拿著兵刃就要處以絞刑。

唐太宗叫來了同行的太子,囑咐道:法律是死的,人是活的。這事如果嚴格按照法律執行,路人要死,清道不力的官員要死,守衛不力的羽林軍將領也要死。為了保全這些人,唐太宗決定瞞住御史,並吩咐太子:“等我走後,你就讓那個人趕快回家,讓大家不要到處宣揚,這樣御史就不會知道,這些無辜的官員就不會有事了。”一件可能致使數人死亡的“大逆案”就這樣消弭於無形。

明君對百姓就是如此細心愛護,這其實就是今天提倡的“繡花精神”。以繡花之心對待百姓,百姓怎麼會不愛戴他?唐太宗又怎能不開創盛世?

宋代的醫療上門服務

古時交通不便,住在偏遠鄉村盛行偏方。但諸病皆靠偏方,難免不靠譜,因延誤治療時機而喪命的例子,比比皆是。

到了宋代,問題有了轉機。

當時有官員上了道摺子,大意是說,偏遠鄉村之人,看病不易,為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的問題,宜設立平民藥店。宋徽宗看了,大筆一揮,批准了。

於是,從宋徽宗開始,一直到明代,惠民藥局都是百姓看病買藥的不二選擇。惠民藥局是專門為偏遠貧苦之民而設,所以藥價便宜,只有市價的三分之一,而且可以送藥上門。

到了夏天,惠民藥局最忙的是大夫。古時以農為生。哪怕炎炎夏日,頂著大太陽勞作的不乏其人。而且,夏天蚊蟲滋生,各種疾病也比平日多。所以,每到夏天,惠民藥局都會定時派大夫下鄉送藥。這惠民藥局下鄉巡診的標準陣仗是:一名大夫,若干名兵丁。

這兵丁何用?保鏢嗎?非也。兵丁的作用,不是保護醫生,而是充當醫生的苦力——挑擔子。而擔子裡頭,放的是各種夏日防暑防病的常用藥。這些藥說重不重,但一來量大,不輕;二來,大夫多是寒窗苦讀的讀書人,若是自己挑擔子,別說下鄉巡診,恐怕連路都難走。

夏日送藥,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醫療上門的服務,這可是宋代首創。

心寧累自息

南宋名將岳飛之師、人稱“陝西大俠鐵臂膀”的北宋大將軍周侗,叱吒疆場,戰功赫赫。解甲歸田後,他迷上了古董收藏。一日,一群朋友來欣賞他的藏品。就在周侗介紹最心愛的一隻古瓶時,一不小心古瓶從他的手中滑落,他趕緊彎腰抱住,幸而古瓶沒有落地,但他卻被嚇得面如土色、滿身是汗。

這件事讓周侗迷惑不已,自己戎馬生涯大半輩子,不知經歷了多少腥風血雨,為什麼會被一隻古瓶嚇成這樣?

這讓周侗神情恍惚,夫人見他這般,無意中說道:“那古瓶還不如摔碎算了,說不定你就不會這樣了。”周侗恍然大悟:因為過於迷戀,才會患得患失,進而使自己難以解脫。於是,他咬咬牙將那隻古瓶摔了。當天晚上,他居然安穩地睡了個好覺。

清朝道光年間,有位刑部大臣名叫馮志圻,他一生酷愛碑帖書畫,收藏無數,但對他人極少吐露。因公外出,更是三緘其口,以防斗筲之徒投其所好,施其所求。

一次,一位下屬獻給他一本宋代拓本碑帖,他卻原封不動退回。有人勸他開啟看看,何必一點兒情面也不講。他便說:“這種古物乃稀世珍寶,我一旦開啟,就可能愛不釋手,不開啟,還可想象它是贗品,封其心眼,斷其誘惑,怎奈我何?”

慈禧的“一次性”襪子

慈禧太后在日常生活中對襪子非常講究,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對鞋、襪子一點也不能委屈,稍微不合適就全身不舒服。

她穿的襪子布料是純白軟綢,由於綢子沒有伸縮性,所以做起來要合腳難度極大,最困難的是當時的襪子在腳前腳後有兩道合縫,前邊的縫像脊樑一樣,正在腳背上,此處非常關鍵,如果線掐得不直,又縫得有松有緊,襪子就容易在腳上滾,襪線就歪歪扭扭,因此,對裁縫的技術要求非常高。襪子的迎面上有條縫,很難看,為了掩蓋住合縫造成的缺陷,能工巧匠們會沿著前後合縫繡上花,這樣一來,每雙襪子花費的工就大了。

慈禧不管襪子多麼精緻,一雙也只穿一次,每天至少要換一雙新的。就算是非常熟練的繡工,也要七八天才能繡成一雙,一年下來專供她穿的襪子就要費3000個工,加上採買、原料、工匠的膳宿生活等,光襪子一項,一年就需要10000多兩銀子。

補充糾錯
上一篇: 雍正獎錯
下一篇: 一盤好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