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慈的飛鏢
清朝康熙年間,漢中府柳林鎮一帶盜賊猖獗,官府曾派人捉拿,無奈盜賊個個身手不凡。師爺獻計策,說秦嶺深處有一位高僧,飛鏢耍得出神入化,必定能將盜賊全部緝獲。
官府便備上厚禮,派人去請。高僧年事已高,決定派一名得力的徒弟下山去處理這件事。第二天,高僧舉行了一次飛鏢大賽。靶子是一個稻草人。其中一個叫智平的徒弟分別擊中稻草人的手腕和腳腕,惹來眾人一陣鬨笑,而另一個叫智強的徒弟分別擊中稻草人的胸口和咽喉,贏來眾人一片喝彩。大家都以為,此次代師下山的非智強莫屬了。結果,高僧宣佈:智平獲勝,代師出山。
眾人目瞪口呆,大惑不解。智強更是不服,問師傅為什麼。高僧答:“出家人以慈悲為懷,盜賊也分主犯從犯慣犯新犯,怎能一概而論,趕盡殺絕?如果不分青紅皂白都一鏢射死,豈不是太殘忍了?”智強還是不服,說:“我明明比他射得準!”高僧微微笑道:“智平能精確地射中手腕和腳腕,自然就有能力擊中胸口和咽喉。可他為什麼不呢?因為他更有分寸。”
結果,盜賊們已聽說飛鏢比賽的事,未等智平到達柳林鎮,就有的逃命,有的改邪歸正,更有甚者,竟專程到寺廟去請罪,拜在了高僧門下。
朱元璋敷衍盜銀案
朱元璋稱帝的第七年,京郊某個書生連夜溫書,忽然看到田間火光四起,看多了《神仙傳》的他馬上意識到,這是在鬧寶貝,於是仗著膽跑去做了個標記。次日天明,書生還真在草標之下一尺左右挖到了一塊數百斤重的“巨銀”。憑他一人之力,顯然無法取出,只能去村裡僱了18個人一起來挖寶。
結果不出意外。眾人因分財不均,鬧上公堂。鑑於銀子上刻有“廣積”字樣,一看便知是大內庫銀,官員們只能上報皇帝親裁。弔詭的一幕發生了,往日殺人如兒戲的朱元璋這次卻寬容得很,他先聲稱:“此銀已失去三塊矣!此天所以畀是儒也!”然後竟把這塊天價庫銀贈給了書生,其餘18人只發給工錢了事。
應該說,這事做得很不“朱元璋”。要知道,當時國家草創,皇帝內庫和國庫並未分家。所以丟失的鉅額庫銀不只是他的私房錢,更是國家的日常歲入。而廣積庫在內廷十大庫中專顧收儲硫黃、硝石,供給工部製作軍器火藥。此地一直處於高度保密、嚴控死守的狀態下,下屬搞個“空白印件”,朱元璋能誅殺上百、牽連上萬,現在人家都偷到眼皮底下了,還連偷數次,他竟然打哈哈,把挖出的贓物送了人。
其實真正的竊銀者正是朱元璋身邊的太監。別看廣積庫名義上屬於工部掌管,但庫門鑰匙卻掌握在中官手中。這些每日坐對銀山的太監,心裡只有一個血淋淋的字──窮!
大明建國之初,朱元璋鑑於元末權監誤國的教訓,決定限制太監的權力。他最有力的措施不是立下“太監不許干政”的鐵牌,而是大力削減太監的收入。有大臣建議將太監月入定為三石米,朱元璋大筆一揮,減為一石。按他的說法,這些人吃住都在宮裡,要錢幹什麼?可真實目的卻是想讓太監們“窮則易使”“小富即安”,成為聽話的奴隸。可他卻忘了,太監也是人。也有父母兄弟、侄男甥女一大幫人要養活。按明代一石約125斤,即便到了正統年間,一石的價格也僅為紋銀2錢上下。三石不足白銀1兩,其購買力還抵不上如今的1500元人民幣!只給一石,如何能夠?
所以,此事的實情應該是,在那個月明星稀的夜晚,一群飢寒交迫的太監將庫銀移出宮外。因為無人接應,只能就近埋在郊外的田中。巨銀上的硝石、硫磺在月下化為磷火,終於吸引到書生的注意。熟知其中內情的朱元璋明白,不能把這些肘腋之間的近侍卡得太緊。再加上他們確實無拳無勇,不會威脅到大明江山的統治,所以才網開一面,隨意了事的。
永存的善意
范仲淹任開封知府時,曾派次子範純仁將一船五百斛的麥子運往姑蘇,以賙濟族人。途經丹陽,範純仁遇見父親的故友石曼卿。當時石曼卿十分落魄,家中有喪事,三年尚未埋葬。
範純仁知道了,馬上將麥子賣了,並將所得錢財,全部用來接濟石曼卿。後又聽說石曼卿還有兩位女兒,因家貧未嫁,便將運麥的船也送給了他。
範純仁兩手空空回家後,將路遇石曼卿之事告訴了父親。范仲淹馬上說:“你何不把五百斛麥子給他?”範純仁答覆:“已經給了,但不夠。”范仲淹又說:“何不連船也給他呢?”範純仁又答道:“我正是把船也給了他,才徒步返回的。”范仲淹大喜:“這就對了,不愧是我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