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晉書》《資治通鑑》均記載:有個原本富貴已極的人,家中有棵李子樹能結出特別甜美的李子,他還想把這些李子變賣成錢,卻又怕別人買了李子得到它的種子,竟然絞盡腦汁想出辦法——在成交前把所有李子的果核全都鑽破。做出此驚世駭俗之舉的主人公不是別人,正是西晉司徒王戎。
王戎是誰?就是那位從小識得“道邊李苦”的神童。幼年時期,王戎與同伴在路邊玩耍,見大路邊有一棵結滿果實的李子樹。其他孩子爭相去摘,只有王戎無動於衷。問其原因,他說:“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其超常智慧令人讚歎。
憑藉才華與見識,王戎最終位列三公。但智則智矣,當年的神童卻發生了驚人的蛻變。其聰明才智用得不是地方,全用在怎樣攫取錢財上。我們就來看看王戎對錢財鑽營算計到何種地步。
他對錢財的貪婪,達到無孔不入的程度。西晉時期司徒為三公之首、百官領袖。王戎早年到荊州出任刺史,出鎮嶽牧,身為封疆大吏;後來親自主管“選事”(人事),並且“位總鼎司”,許多過去的老部下後來都升任大官。對於王戎來說,大權在握、位極人臣,他又天生精明,極愛牟利,加之當時的腐敗世風,可以想象他在物質方面應該是應有盡有了。可是,他還在全國各地購置地產、修建莊園,到處經營水舂坊、磨坊,簡直是無奇不有。他所囤積的物資和錢財,數目都已經無法統計,但仍然手拿象牙制的籌碼,與妻子晝夜不停地計算,總是感到不滿足,恨不得把全國的錢財都搬到自家。
王戎“聚斂無已”,因此富甲京城,其所作所為到了只認錢、不認人的地步。作為掌上明珠的愛女出嫁後,朝他借了點錢,沒有及時歸還。女兒回孃家時,王戎臉色非常難看。女兒感到不對勁,就趕緊把錢還給他。見錢眼開的王戎立刻高興得眉飛色舞。親侄兒將舉辦婚禮,王戎只送給一件單衣作為新婚賀禮。侄兒婚禮剛剛舉行完畢,王戎又後悔了,覺得有些吃虧,索性直接上門,討回了那件原本作為賀禮的單衣。為了錢,他既不顧骨肉親情,也能違背常理做出出爾反爾的事情。
他對錢財的佔有,達到心理扭曲的程度。透過王戎鑽李核,我們可以看出他實際是為了錢而煞費苦心——既想得到別人買李子的錢,又不想讓人家得到所買李子的核。王戎想的是:別人得到了這枚李子後,覺得香甜美味,肯定想種下這美味李子的核。如果那樣,幾年以後,人家自己種的李核就能結出同樣美味的李子,自己家李子的市場份額就會被人分割,價錢自然要降低,利益當然要減少。
王戎對待外人是如此,對待自己的親生女兒和侄兒亦如此,甚至對自己也是吝嗇不已,以至於世人都嘲笑他得了“膏肓之疾”。
耍盡小聰明的王戎,因對財富的貪婪以致臭名遠揚,卻不知道他為何而貪、所貪何用。不少人認為王戎透過塑造吝嗇的形象在亂世中自我晦默、自我保護,但自全與視財如命並非硬幣的兩面。這名自小就明白“道邊李苦”的神童,位列竹林七賢的名士,最終變為只認錢不認人的小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