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在朝廷的默許下,義和團情緒高漲,要消滅一切帶“洋”字的東西。西方列強以“保護使館”的名義組成聯軍,再次發動侵華戰爭,要求清政府鎮壓義和團,保護使館、教士和教民。清政府連續召開四次會議討論和戰問題,在最後一次會議上進行了“決斷”。慈禧明確表示準備開戰,但又讓大家暢所欲言。
翰林院侍讀學士朱祖謀表示“拳民法術不可信”,一位滿族大員打斷他說:“法術是否可信不知道,但他們都忠心。”內閣學士聯元則坦率地說:“如與各國宣戰,恐將來洋兵殺入京城,必致雞犬不留。”此言一出,慈禧勃然變色,立即有人斥道:“這說的是什麼話?”
這時,光緒看到曾任多年駐外公使的總理衙門大臣許景澄,立即下座,拉著他的手說:“你出過洋,又在總理衙門辦事多年,能戰與否請明白告訴我。”許景澄說:“鬧教堂、傷教士的交涉也曾辦過,但毀使館、傷使臣情節嚴重,在國際上也少見,要格外審慎。”
光緒深知萬不能戰,但懾於慈禧的淫威,不敢明言,想借許景澄的話打動慈禧。太常寺卿袁昶曾多次上疏反對招撫義和團向洋人開戰,這時也痛陳緣由。慈禧見狀大怒,厲聲斥道:“這算什麼體統?”光緒這才放開許景澄的手。
最終,清政府決定向洋人開戰,並將主和的許景澄、袁昶、徐用儀、立山和聯元等五人處死。許景澄與袁昶同時入獄,在進牢房前,袁昶緊握許景澄的手,問:“人終有一死,死本不足惜,只是不知我們究竟為何被殺?”許景澄笑答:“死後當知之,何不達也。”
行刑時,袁昶面帶笑容對監刑官說:“勉為之,吾待公於地下矣!”許景澄與家人話別時也“陽陽如平時,顏色不變”。主戰的頑固派認為他們死有餘辜,比如崇綺說:“可以懲漢奸,令後無妄言者。”
清政府給北京義和團發放粳米2萬石、銀10萬兩,令其與清軍一同攻打使館區。經過兩個月的激戰,中方因武器落後而失敗。北京城破的第二天,慈禧攜光緒等人倉皇西逃。
就在八國聯軍血洗北京、殘酷屠殺義和團時,慈禧開始與列強議和,連續下令剿殺義和團。最後,一些零星的小股義和團也被掃平了。
清政府幾乎被推翻,而處於“風暴”中心的文臣武將命運更慘。據不完全統計,在兵敗或城破後自盡的高官有徐桐、崇綺等。剛毅則在與慈禧西逃途中染病身亡。
為議和自保,清政府不得不屈從列強提出的“懲辦禍首”的要求──莊親王載勳被賜自盡,山西巡撫毓賢被即行正法,共懲處各級官紳一百多人。
面對如此深災巨禍,清政府不能不作個交代,於是在一道道上諭中把責任完全推給諸王大臣。慈禧憤憤地說:“都是剛毅、趙舒翹誤國,實在死有餘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