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一隻白鷺

[ 歷史故事 ]

白鷺是南方山水田園中最常見的靈物。它浪漫、抒情,全身如雪,體態修長,飛翔之姿如書本翻動,又常作為堅貞、卓爾不群的傳統文人的象徵。

吉安贛江江心的小洲,就以白鷺為名。南宋淳佑元年(1241),朱熹的再傳弟子、吉州知州江萬里,在洲上按他母校白鹿洞書院的程式,開創了白鷺洲書院。

說到白鷺洲書院,人們總是會想到曾在此就讀的文天祥。論才華,論事功,論文學,文天祥都是白鷺洲書院的最佳代言人,也是中國歷史的天空中一隻優美而又悲情的白鷺。

白鷺洲書院還有一隻白鷺,他就是南宋著名詞人劉辰翁。他比文天祥年長四歲,同時受業於白鷺洲書院,同為江萬里的弟子,面對的是完全相同的時局。他的人生,同樣是優美、悲情的。

劉辰翁1232年出生於廬陵灌溪(今吉安市吉安縣梅塘鄉小灌村),淳佑元年(1241)入院學習,成了江萬里的弟子,學業日益精進。劉辰翁與江萬里真正的交往,是在19年後的景定元年(1260)。劉辰翁到臨安,其文章得到了時任國子監祭酒的江萬里的賞識,被補錄為太學生。又因為是白鷺洲書院的師生,他們的感情從此與日俱增。

景定五年(1264)春,江萬里知建寧府兼福建轉運使,劉辰翁應邀入其幕僚。五月,江萬里遷任知福州、福建安撫使,劉辰翁跟隨其到福州。

鹹淳元年(1265)夏,江萬里入朝執政,劉辰翁一併入京出任臨安府教授。鹹淳二年(1266)春,江萬里罷相,劉辰翁一同被彈劾。

鹹淳四年(1268)秋,江萬里出任太平州江東轉運使,劉辰翁再入為幕僚。

劉辰翁把自己一生的前途、抱負和命運都託付給江萬里。對他來說,江萬里是南宋危局苦撐的國之柱石,也是具有人格感召力的精神偶像。他願意終生追隨他,與他同生共死。

可是時局危急,已經老邁的江萬里無力迴天。1275年春,鄱陽城破,時年77歲、歸隱鄱陽的江萬里率一家17口投水自盡,壯烈殉國。

聽到老師一家投水的訊息,在吉州吉水虎溪避難的劉辰翁悲痛欲絕。之後,他執著地往來於吉州與饒州,冒著危險尋找江萬里屍身的下落。六年後,劉辰翁終於費盡周折地將江萬里的屍骨遷葬回故鄉都昌。

安葬完恩師,劉辰翁守在家鄉廬陵。廬陵,那是他與師弟文天祥的成長根脈。宋朝滅了,可宋朝的文化還在,他守在家鄉,宋朝的文化薪火就沒有熄滅。

面對元朝的多次徵召,他堅辭不仕。他在家鄉養花,種菜,同時廣納門徒,傳授畢生所學。他以白鷺洲書院的教規為教規,為的是延續白鷺洲書院的文脈,也是他的恩師江萬里的精神脈息。

他還用大量時間寫詩,著述。“國家不幸詩家幸”,南宋的亡國之痛,成就了他的詩名。他的詩、詞,寄託遙深,慷慨沉鬱,蒼涼沉痛,尺幅千里,被認為是“蘇辛”之後豪放詞派第一人。

他最愛寫的是春天。春天,對於他有著特殊的意義,這是讓他痛楚的時令,隱含了南宋命運的時間刻度,更是他的老師江萬里的死期。江萬里死於德佑元年(1275)二月。劉辰翁於第二年暮春所作的《蘭陵王·丙子送春》,既是沉痛悼惜當年二月臨安陷落,也是悼念江萬里前一年的投水殉國:

送春去,春去人間無路。鞦韆外,芳草連天,誰遣風沙暗南浦。……春去。尚來否?正江令恨別,庾信愁賦。蘇堤盡日風和雨。嘆神遊故國,花記前度。人生流落,顧孺子,共夜語。

其他的詠春之作,同樣有著河漢遙寄不得至的悲烈蒼涼,聲聲都是師不得見國不得歸的帶血之啼:

芳草如雲,飛紅似雨,賣花聲過。況回首、洗馬塍荒,更寒食、宮人斜閉,煙雨銅駝。(《大聖樂·芳草如雲》)

鶯語依然,但春去、人間無約。誰念我、吟情憔悴,醉魂落魄。(《滿江紅·鶯語依然》)

無腸可斷聽花雨。沈沈已是三更許。如此殘紅那得住。一春情緒。半生羈旅。……不如歸去。不如歸去。人在江南路。(《青玉案·暮春旅懷》)

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正月十五日,這位啼聲帶血的悲情詩人,這位南宋著名的遺民,逝世於家中,享年66歲。他死的時候正值早春,這是巧合,還是上天的著意安排?

一隻心事重重的白鷺,一隻亂世之中隱身於廬陵青山綠水之間的白鷺,終於掙脫了肉身的枷鎖,向著他紙上構築的永恆的春天飛去。在那裡,他與老師江萬里、師弟文天祥終將會合。在那裡,他抬頭向天,手指蒼天,作詩人吟誦與鷺鳥起飛狀,就像如今白鷺洲書院裡他的塑像那樣。在那裡,滿天滿地都將是白鷺振羽的優雅祥瑞之音。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