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9月26日,人民藝術家徐悲鴻猝然離世。按照他的遺願,他的妻子將他所有的作品,傾畢生之力收集的歷代書畫、碑帖,全部捐獻給了國家。
哀鴻一羽,就這樣清清白白地悲鳴畢生,然後飛向天際。
江南貧俠
1895年7月19日午夜,徐悲鴻誕於江蘇宜興縣一個名叫屺亭橋的小鎮。
他出生之時,正是中日甲午海戰爆發的次年,腐敗的清政府斥巨資打造的北洋水師,在與日本的交戰中慘敗。
國家危亡之時,破產流亡者不計其數,徐家也深陷於貧苦與漂泊之中。
徐悲鴻在父親徐達章的引導下,兩歲半開始識字,6歲即可唸誦詩書,並執筆研習書法。年至9歲,他就讀完了《詩》《書》《左傳》等先秦典籍。
勤奮、克己,是徐悲鴻從父輩處學到的最寶貴的品質。
但勤勉學習這件要事,並非終日籠罩在徐悲鴻幼年的生活中。在苦學以外,對他產生深刻影響的,還有對大自然之美的感知。
他並非走馬觀花式地欣賞自然風光,而是習慣於注視一切美的事物,觀察花鳥蟲魚和各種植物的外觀細節,以及事物的明暗、動靜。
從13歲開始,父親就帶著徐悲鴻前往外地謀生,他們一路流浪賣畫,來到繁華的無錫。在這裡,他看見了物質生活的豐富,商店裡張燈結綵,貨架上的商品琳琅滿目;同時也看見了世界的溝塹,衣衫襤褸的乞丐穿行於街頭巷尾,無人管顧。
自從他開始對百姓之苦有了切身感受,無盡的憂思和試圖做出一些改變的渴望就深深植根於他的心中。
他在精心畫好的作品上署名“神州少年”,蓋上“江南貧俠”的印章。他原名徐壽康,後來自己改名為徐悲鴻,是要讓自己從個人的康樂安寧之中脫身出來,成為空中長久悲鳴的鴻雁,為這世上的不平之事奔走。
這一發軔於年少時期的志願,徐悲鴻終其一生,未改初衷。
勿甘於微小
徐悲鴻之所以能成為大師,是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綜合作用的結果。
他出生與成長的時代,正是國家命運跌宕,亟待仁人志士成長起來救國救民之時。
他出生於江蘇宜興,向東行進不到200公里,就能抵達當時中國最繁華的城市上海。在成長的過程中,他輾轉於北京、南京等地,又在歐洲著名文化之都巴黎求學多年。
在這段不斷流浪輾轉的經歷中,他先後結識了黃震之、康有為、田漢、魯迅等人,又師從弗拉孟、達仰。這些人都對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一個小鎮青年,沒有父輩顯赫聲名的支撐,推動他一步步走下去的,仍然是從小立下的志願——要成為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這個動力驅動著他,讓他不斷地學習繪畫,謀求變革。
徐悲鴻認為,要開美術之新風,應當從西方的美術界汲取繪畫經驗,因此下定決心要前往歐洲學習。在他的堅持下,當時的教育總長傅增湘最終決定派遣他前往歐洲留學。
1919年5月,徐悲鴻到達巴黎。在這裡,他第一次接觸到那些傳世的藝術真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