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義精神與習武傳統
先秦典籍《韓非子》說:“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可見,中國功夫最早與“俠客”這一群體有著莫大的關係。關於“俠”的起源,說法不一。章太炎認為儒家與“俠”有關,其主張“以儒兼俠”,儒家尚勇,孔子說“勇者不懼”,儒家又尚義,“殺身以成仁”,這些都是“俠”所認同的精神品質。 魯迅則認為“俠”與墨家關係緊密,其在《三閒集·流氓的變遷》中說:“孔子之徒為儒,墨子之徒為俠。”總之,俠的起源很複雜,但可以確定的是,中國武術的兩大基石就是俠義精神和習武傳統。
先秦時期,會功夫的人講求言信行果,倡導敢於為了解救別人而獻身,標榜施恩而不圖報,豫讓、專諸、聶政、荊軻等都是這樣的人。漢代則出現分化,一部分人保持著傳統的武俠精神,扶危濟貧,不計自身得失,如郭解、劇孟等;一部分人則開始走向豪暴,仗著武藝而作惡,成為匪盜。
唐代以前,習武之人要麼充當門客依附於權貴,要麼將習武作為晉升的途徑。到了唐代,“義”被看作是行武的一個最為重要的精神品質。宋明時期,習武之人仍以“忠孝節義”為主導精神,但有了自己獨特的棲身場所——“綠林”和“武林“武林”的形成,則是為了抵抗異族入侵、維護社會治安,他們遵守公共秩序,承認官府的權威。總之,無論身處“綠林”還是“武林”,“江湖義氣”都成為習武之人最為重要的觀念。
真實的“十八般武藝”
習武是中國古代的一大傳統,雖然後世文學作品多有誇大描寫,但許多招式與兵器都有真實的歷史源頭。例如常說的“十八般武藝”,這種說法最早見於宋人話本小說《史弘肇龍虎君臣會》,但沒有詳說究竟是哪十八樣,到了《水滸傳》裡,才有明確的說法,即槍、戟、棍、鉞、叉、銳、鉤、槊、環、刀、劍、拐、斧、鞭、鐧、錘、杵等,部分是古人實際使用的兵器。先秦時期,膂力過於常人,或者敏捷矯健的人就是武藝高強之人,他們最為主要的武藝之一是射箭。秦漢以後,劍術成為重要的武術,一些武功高手又被稱為“劍客”或“劍士”,“劍”往往是習武之人的標配之一。
唐代文人崇尚俠義精神,尤好劍法,大詩人李白便是一個典型代表。《新唐書·李白傳》載:李白“喜縱橫術,擊劍,為任俠,輕財重施”。其《俠客行》有句:“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在同一時期,劍也成為唐代文人們的標準配置,讀書人佩劍並不是禦敵的兵器,而是一種象徵風雅的裝飾。在古人眼中,寶劍有君子之德,文人佩劍,意味著尊貴的身份和地位。
不過,武俠小說中的中國功夫與現實中的功夫其實並不是一回事。就劍法而言,早在先秦兩漢時就有了劍俠傳說更是繼承了這一點,如《聶隱娘》中,聶隱娘劍法出神入化,而後遇到對手妙手空空兒,其劍術遠在聶隱娘之上,據說“人莫能窺其用,鬼莫得躡其蹤。能從空虛而入冥,善無形而滅影”。
到了清代,小說中的劍術更加離奇,甚至出現了“劍仙”。袁枚《子不語》記載了“姚劍仙”的故事,說“劍不出則已,一出的話就有了殺氣,必須要斬殺一活物後才能收斂”。近代以來對劍術進行想象描述的武俠小說就更多了,如金庸作品中就有楊過的“君子劍”、小龍女的“淑女劍”、滅絕師太的“倚天劍”等等。
此外,中國傳統武術本沒有內功、外功之分,直到明末,黃宗羲、黃百家父子提出了內家拳,才有了“內家拳”和“外家拳”的區別。但在近代還珠樓主等人的武俠小說中,出現了“內功”,並被神秘化,還珠樓主的《青城十九俠》首次提到了“內功”,呼吸吐納之法變成了高深莫測的武功招式,甚至超過了“外功”。後來金庸、梁羽生等人的武俠小說不斷豐富“內功”的想象。
輕功、拳腳、暗器與點穴
俠客精神是“高來高去”,因此,古人想象出了飛簷走壁的“輕功”。“輕功”的表現很早就有,但對輕功最為精細的描述始於唐代的傳奇小說,《紅線》中的紅線女,一夜能往返七百里,後世小說往往取象於此,如《水滸傳》中的神行太保。唐代裴鉶的《崑崙奴》中有一位高手,能揹著人飛出十幾重高牆。唐代文人的想象,造就了不少輕功高超的俠客,在後世小說中,“輕功”往往成為習武之人主要的技能之一。
至於拳腳功夫,有一些是真實存在的,也有一些是文人創作出來的。在古代,拳腳主要拼的是神力、速度與技巧。神力上往往表現為鬥牛鬥虎,我們常說“力大如牛”,這是因為古代習武之人有鬥牛的傳統,也有鬥虎的,且更能表現神力,因此成為小說最喜歡錶現的內容。速度和技巧也是拳腳走向高超的要求,但是隨著元雜劇的興起,很多技巧在舞臺上為了適應觀看的需求而失去了實用價值,觀賞性成為打鬥藝術的追求,導致很多人錯認舞臺藝術為傳統武術。
暗器也是習武之人的兵器之一,所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大概暗器的發展與箭有相通之處,只不過,“箭”用於遠距離攻擊,而飛鏢、飛刀等則可以用於近距離內突然發射,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在武俠小說中,對暗器較早進行描寫的是清代小說《施公案》,其中的黃天霸善於使用金鏢。受有清一代的小說影響,在近現代的武俠小說中,暗器也就成為習武之人常備的兵器之一,如古龍作品中的“小李飛刀”、金庸作品中的“冰魄銀針”等等。
在中醫經絡穴道理論的啟示下,武俠小說中還出現了一種神奇的武功,那就是點穴。較早出現點穴功夫的是清代的《三俠五義》,愈往後發展,點穴功夫越神奇,清末民初北方武俠小說作家鄭證因的《鷹爪王》提到了“三十六手擒拿點穴術”,電視劇《武林外傳》中又提到了“葵花點穴手”,這些都是想象出來的武術招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