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拾貝:劉墉智答乾隆帝等

[ 歷史故事 ]

劉墉智答乾隆帝

乾隆因拆永陵、長陵的金絲楠木,被三朝元老劉墉識破,為掩蓋罪責,自下詔書發配江南。他表面上承認自己的錯誤,但心裡總覺窩囊。到江南後,想法出難題,報復陪同下江南的劉墉。可劉墉滿腹才學,做事慎重,乾隆總找不出茬口。

這一天,君臣二人坐船打水圍,小船在寬闊的河道上緩緩而行,周圍許多小船來來往往,開放的荷花散著清香,露出水面的青草被風吹得搖搖擺擺。二人飽覽水鄉風光,談笑風生,可乾隆始終沒忘記報復劉墉這樁心事。忽然,他一皺眉頭,一條妙計形成了。於是他喊過劉墉問:“劉愛卿,什麼人應該最忠?什麼人應該最孝?”劉墉馬上回答:“臣對君最忠,君讓臣死,臣不敢不從;子對父最孝,父讓子亡,子不敢違。”

乾隆聽了,高興地捻著鬍鬚,心想:劉墉啊,這回可落入我的圈套了。看你如何解脫。想到這裡他開懷大笑:“劉愛卿真是聰明蓋世,言之有理,朕有一事,不知愛卿願否?”

“臣忠孝我主,願肝腦塗地,在所不辭。”

“朕要你去死。”

“怎麼個死法?”

“投江。”

劉墉毫不遲疑地走到船頭,可就是站在那兒不往下跳。乾隆看到劉墉不投江,便問:“愛卿,為何不投啊?”

“萬歲,”劉墉答道:“臣在船頭看到屈子,他對我說了許多話。”

“都說些什麼?”乾隆好奇地問。

“屈子說:劉墉啊,你為啥想走這條路啊?我當時乃昏君無道,被迫投江而死,眼下你主聖明,等無道之時再找我也不遲。”劉墉答道。

乾隆聽了,滿臉通紅,什麼也沒說出來。

讓小人閉嘴

西漢名臣袁盎個性剛直、極有才幹,很受漢文帝賞識。他與宦官趙同不睦,趙同仗著文帝的寵信,常在其面前造謠中傷袁盎,袁盎對此很是憂慮。

一天,文帝坐車出行,趙同在車上服侍。袁盎突然跪在馬車前,向文帝進言道:“能與皇帝共乘馬車之人,必是英雄豪傑。如今皇帝您怎能和一個太監坐在一起呢?”文帝聽後一愣,轉瞬大笑,讓趙同下車。趙同只能窘迫不已地爬下馬車,於是對袁盎更加憤恨。

事後,袁盎的朋友很為袁盎擔心:“趙同遭你當眾羞辱,必與你結下大仇,他定會變本加厲地在皇帝面前詆譭你,你恐怕不久就會遭遇難測之禍。”袁盎笑道:“我和趙同原是私怨,沒人知道。過去他在皇帝面前說我壞話,皇帝不認為他是出於私心;現在我與趙同的矛盾公開了,以後他再說我壞話,皇帝會認為他是挾私報復,便不會再理會他了。”

果然,此後文帝不再聽信趙同對袁盎的中傷了。

以民為本,千古一帝

一日深夜,宋仁宗在宮中聽到絲竹之聲,問何處在作樂?

宮人說,這是民間那些酒樓在玩耍。

宋仁宗“哦”了一聲不再過問,宮人卻忍不住接著道:“庶民都如此快活,咱這皇宮卻如此冷落,這哪成啊!”

這時,宋仁宗說出一句千古流芳的話:“正因為咱這裡冷落,他們才有了這種快活;我要是想那麼快活,冷落的就是他們了!”

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用在宋仁宗身上一點兒也不為過。

以民為本,千古一帝。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