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護眼有妙招

[ 歷史故事 ]

在這個不得不面對手機、電腦、電視等各類亮閃閃螢幕的時代,近視已成為一種流行病,目前,全世界有超過25億人佩戴近視眼鏡,眼鏡摞起來可以繞地球半圈。如何愛護眼睛、保護視力是每個人都需要注意的問題。中國的古人雖然沒有電子裝置損傷眼睛之憂,卻也有案牘勞神之苦,對於護眼那也是相當有心得的。

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經典寫字特別講究姿勢,特別是寫字時,要坐得端正、挺拔,加上那時寫字用的毛筆比較長,眼睛距離紙面的距離就會遠一些,這樣對眼睛有一定的保護作用。除此之外,古人還採用熨目療法、黑色療法、植物療法等一些特殊的護眼之法。

隋代醫書《諸病源候論》中就記載有熨目法:“以兩手相摩令熱,以熨目,以指抑目,左右有神光,令目明,不病痛。”熨目法將保健與美容相結合,在掌心的溫熱和眼球的轉動伸拉中,眼部代謝加快,供氧改善,不但可以緩解眼睛疲勞,還能促進眼部周圍的血液迴圈,改善眼皮鬆弛、眼袋隆起、黑眼圈等症狀。持之以恆,效果還是很好的。

南唐後主李煜的護眼辦法最惹人注目。《宋朝交口稱讚。

枸杞因其具有“清肝明目,有助長壽”的功效,位居保護視力好藥材的前列。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中對枸杞茶有記載:“入鍋煎熟飲之,甚有益及明目。”除了泡水煮粥,枸杞對古人還有其他妙用。《志雅堂雜鈔》記載:“枸杞子,可以榨油點燈,觀書益目。”將枸杞子榨出油來,供讀書人夜裡點燈看書,較之蠟燭和普通油燈對視力有益。不過將小小的枸杞子榨油點燈,這可不是簡單的事兒,一般讀書人斷然無力享受。即便歐陽修這樣的社會一級的高位,也沒消費過枸杞燈。他在《戲答聖俞持燭之句》裡感嘆“病眼自憎紅蠟燭,何人肯伴白鬚翁”,夜裡看書只有蠟燭陪伴,把眼睛搞得很受傷。

菊花也是古人明目的佳品,曬乾塞入枕頭製成菊花枕,清雍正皇帝眼睛乾澀的時候就躺在菊花枕上養神明目,緩解眼疲勞,據說療效相當不錯。把菊花的花瓣摘下來沖洗乾淨,用甘草湯和硝焯一下,待粟飯快熟時,投之同煮,謂之金飯,既有米香,又有花香,大飽口福之餘,盡享明目療效。

俗說話,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要想改善視力狀況,古人的一些護眼妙招今天依然可以學習借鑑。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