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衍淮日記中的中國西北科學考查團

[ 歷史故事 ]

劉衍淮(1908—1982),山東平陰人。1925年考入北京大學。1927至1930年參加中國西北科學考查團,擔任氣象生。後赴德留學,進入柏林大學攻讀氣象、地理與海洋等學科。1934年獲得博士學位歸國,曾任教於北平師範大學地理系、清華大學地學系、臺灣師範大學史地系。曾由竺可楨推薦從事空軍氣象教學工作,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是西北科學考察的先行者,更是我國氣象事業的開拓者、氣象教育的奠基人。

劉衍淮一生事業的起點,是加入中國西北科學考查團。“中國西北科學考查團”又稱“中瑞西北科學考查團”,是一個由中外科學工作者平等合作、在世界範圍都享有盛譽的科學考察團體。19世紀以來,包括新疆在內的中亞腹地成為人類征服全球地理盲點最後的探險地帶,世界各國的探險隊蜂擁而至。在這一標誌著人類認識世界的現代化程序中,中國一直缺席。直到1926年,當瑞典地理學家、探險家斯文·赫定帶著漢莎航空公司開闢歐亞空中航線而進行氣象考察的任務前來北京時,中國學術界對於其無視中國主權的協議群起反對。經過激烈的談判,一個由中外團員平等合作而共同組成的科考團終於成立,並於1927年5月9日首途,奔赴茫茫的大西北。

歷時8年之久的考察,是世界探險史上的奇蹟;組織如此龐大的考察團體,也是斯文·赫定個人探險史上唯一的一次。其涉及的學科眾多,包括氣象學、地質學、古生物學、地理學、植物學、人類學、考古學等;考察的地域也非常廣泛,涵蓋了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多個省份。在自然條件惡劣、西北政局動盪的環境下,科考團的成員們克服重重困難,以嚴謹的態度開展科學工作,取得了眾多令人矚目的成就。

科考團外方成員的科學考察成果頗豐,先後出版了11大類56卷報告——《斯文·赫定博士領導的中國西北科學考查報告集》。

因為隨之而來的戰亂,參加中國西北科考團的中方團員第一批10人、第二批5人的成果大多未能結集出版,而是以各學科專著或論文的形式分散發表。以日記的形式對考察行程作出全景式記錄的,有中方團長徐炳昶的《徐旭生西遊日記》以及地學家袁復禮和考古學家黃文弼的考察記錄。

以上3位中方成員的行程日記,對我們瞭解20世紀前期這次重要的西北科學考察活動和進行科考團學術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唯一的遺憾,是科考團中佔有很大比重的北京大學氣象組4人,在此之前卻沒有見到相關的考察實錄公佈。

氣象觀測作為西北科考團得以組建的最核心專案,其團隊也是科考團中成員最龐大的組合:德國方面派出了優秀的氣象專家郝德博士主持各種氣象測量;在第一次考察中,漢莎航空公司派出了8名優秀的飛行人員協助測量,北京大學學生崔鶴峰、馬葉謙、李憲之和劉衍淮4人也從踴躍報名的百人中脫穎而出,獲得了隨團擔任氣象觀測生的工作。李憲之回憶他們在被錄取之後,中國西北科考團常務理事劉半農幾次找他們4人促膝長談,關懷備至,寄予厚望:“他囑咐我們出去以後,要把所見所聞都詳細記錄下來,有些事當時看可能沒什麼用處,以後卻可能有大用處。”九十多年後的今天,當中國西北科考團越來越體現出其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意義時,這些經由劉半農殷殷囑託的日記,無論是對於探尋西北科考團的蹤跡,還是瞭解新文化運動以來的北大學生面貌,都是一份珍貴的遺產。

不過,4位氣象生中的崔鶴峰在內蒙古額濟納的蔥都爾氣象站就被派回北平,等候成立包頭氣象觀測站,終以經費無著而未果,成為最早離開科考團的成員。1929年馬葉謙在蔥都爾氣象站不幸殉職。只有李憲之和劉衍淮二人完成了近三年的考察工作,在新疆結束氣象觀測任務後,留學德國,開始了他們的氣象研究生涯,最終成為中國氣象學的大家。他們的學術著作,確實為氣象學和氣象教學留下了重要的成果;而當年的那些日記能夠儲存下來,更有益於從“人才培養”的角度充分認識西北科考團的歷程,豐富我們對於這支考察隊伍在絲路跋涉中的認知。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