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喜歡看戲,人人皆知。有人說這是因為慈禧年輕守寡,生活寂寞,而看戲時熱鬧,好打發時光。這聽起來似乎有道理,但不全對。因為慈禧看戲不僅是為了消遣娛樂、化解寂寞,更是在透過看戲考察官員。
戲開始的前兩天,慈禧身邊的太監會挨個通知被賞戲的官員。懿旨傳達完畢,太監便將手往前一伸,索要賞錢,並美其名曰宮門費。有的官員腦袋“靈活”,早早將錢準備好,只要太監們敢收,自己就敢送,上不封頂,下有標準;有的官員作風清廉,不但不給錢,還將太監索錢之事反映給有關部門。
但事實上,給不給宮門費不是錢的問題,而是態度問題。前一種官員將領導的身邊人放在錢眼兒裡,就是將領導放在心窩裡。這樣的官員愛慈禧,慈禧也愛這樣的官員;後一種官員不夠“靈活”,可以給誇獎、可以給嘉獎,就是不能給位子、不能給烏紗。
看戲正是慈禧考察官員的好時機。有的官員看戲期間一會兒屁股疼,一會兒要撒尿,就是坐不住,不能排除萬難陪領導開心,難堪大用;有的官員則跪著看戲,一顆忠心,兩膝受累,腿瘸了、皮破了,因此以後決不能讓他們流血、流汗又流淚;更可貴的是,有的官員明明煙癮大,但看戲時不打哈欠不流淚,不滴鼻涕不嗜睡,作風過硬,不用這種官員還用誰?
但即使這樣,慈禧也有看走眼的時候。原來,有些煙癮大的官員在看戲前早已與太監約定好,趁每一個小時上一次茶的機會,給他們上些煙泡。至於服務費,一口價,送一次一千兩。慈禧四十五歲壽辰時,進京賀壽的官員進宮看戲。寧夏某提督就享受了太監的這種“特別服務”,看了三天戲,花掉白銀一萬八千兩。
有時候,慈禧還會借看戲之機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活動。戊戌政變之後,慈禧經常看一出叫《天雷報》的戲,戲裡講養子中狀元后不認養父母,遭雷劈了。每次慈禧看《天雷報》時,光緒必須陪看。戲一結束,光緒要首先開展自我批評,自我揭短亮醜,深刻檢討自己。接著,慈禧就要趁機聲色俱厲地歷數光緒的不孝罪狀,讓光緒見識一下自己的厲害。最後,眾官員面對面批評光緒,集體對他進行聲討,這也是考察官員的重要時機。
有的官員能抓住光緒不孝的原則問題,不迴避,不遮掩,一針見血直指要害——這種官員“勇於擔當”,“敢於擔當”,分配官位必須有他的位子;有的官員則是牆頭草,兩邊倒,唯唯諾諾,顧左右而言他——這種官員不靠譜;有的官員三棍子砸不出一個字,橫豎不發言——這種官員是縮頭烏龜,堅決不能用。所以慈禧看戲看似是小事,其實蘊藏著太多心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