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一詞古已有之,只是意思不同。周朝的“牛人”是一種官職。《周禮·地官司徒第二》載:“牛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十人、徒二百人。”這裡的“牛人”是朝廷掌管飼養國家之牛的官員。周朝之所以設定養牛的官員,是因為那時候牛在生產、交通、祭祀等方面佔有主導地位。《禮記·王制第五》說:“天子社稷皆大牢,諸侯社稷皆少牢。”“牢”指關養牛羊的欄圈。祭祀時並用牛、羊、豖三牲的叫作“大牢”(太牢),只用羊﹑豖二牲叫“少牢”。只有天子大祀社稷時才能用牛牲,並且要求毛色純正有光澤,不得有病、不得逆毛、不得磕碰破皮,等等。
周朝養牛的用途非常廣泛,分類也非常細緻,一旦朝廷下令用牛,“牛人”必須依據不同的用途快速提供所需之牛,如在祭祀的時候要提供“享牛”;做宮中膳食或招待賓客要提供“膳牛”;犒勞出征將士要提供“犒牛”;喪事奠祭死者要提供“奠牛”。
明代有的地方還稱佃戶為“牛人”。在李自成圍攻開封時,曾參與守城的李光壂後來著有《守汴日誌》,其中說:“齊承差家牛人王才,醉後向火,延燒草屋三間。”清代學者俞樾在《茶香室續鈔·牛人牛兵》中解釋說:“汴人謂佃戶為牛人。”
同一個字或詞,古今意思不盡相同,有時甚至相反,但大多數是根據古義發展而來。牛作為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之一,因其力量較大,脾氣又倔,所以在人們的意識裡有較高的地位,常用作擬人化來形容,如牛氣沖天、氣沖斗牛、九牛二虎、汗牛充棟、牛刀小試等。現在“牛人”的含義應該是這些詞語或成語的外延變化,加之當代證券市場的“牛市”引申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