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閎不得不放棄的鐵路建造計劃

[ 歷史故事 ]

容閎(1828—1912),廣東香山人,早年留學美國,是第一個完整地接受了美國高等教育,他策劃並實際組織了中國幼童留美學習計劃,開啟了中國近代史上蜂擁迭起的出國留學潮,被稱為“中國留學生之父”。

19世紀末,國際國內風雲變幻萬端,遭受甲午戰敗的清廷宣稱要力行以修鐵路、開礦山等為主要內容的實政,掀起了一波建造鐵路的大潮。思想開放、勇於任事的容閎,於光緒二十二年(1896)以江蘇候補道的身份提出“借力於美(國)修建中國鐵路”的主張,建議修建由天津經山東德州至鎮江府瓜鎮共1100多公里的鐵路(津鎮鐵路),“以為便於興利之旨”。

在李鴻章等官員支援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正月將其建議及所附22條辦路條陳一併奏報,隨即得到清廷批准。

在中國近代史上辦成了幾件具有里程碑意義大事的容閎,他的建造鐵路的夢想卻最終沒能實現。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容閎的津鎮鐵路計劃同當時清政府洋務實業“操盤手”盛宣懷的利益相沖突,遭其猛烈攻擊。

1896年10月20日,盛宣懷被任命為清政府鐵路總公司督辦大臣,統籌修建盧漢鐵路(從北京盧溝橋經鄭州至漢口,後改稱京漢鐵路)。1898年前後,盧漢鐵路建設正遇到一系列難題。甲午戰敗後的清政府國庫空虛,建造鐵路必須依靠借款,國內借款相當不易,只好向外國借款,按照當時直隸總督王文韶、湖廣總督張之洞等封疆大吏的觀點,在“中權幹路”指導思想下,盧漢鐵路不能跟英國、俄國、德國、法國、日本等列強借款,以防止這條貫穿國家腹地的鐵路幹線被外強控制,而是找了一個歐洲小國比利時借款。

1897年10月,清政府與比利時簽訂盧漢鐵路借款草約,但在簽訂具體條款過程中頗費周折,比利時陸續提出了好些新要求,當一一談妥,簽訂合同後,比利時的借款款項仍然像擠牙膏一樣,難以如約到位,並且頻出難題,致使盧漢鐵路建設初期就很難推進,處處碰壁。

按照盛宣懷的說法,是因為比利時國小力弱,擔心借出的款項本利收不回,而在遲疑觀望,一再加碼借款附加條件。但真實情況並不是他說的那麼簡單。

與此同時,津鎮鐵路計劃卻是另一番情形。津鎮鐵路計劃制訂者容閎聲稱,資金極其充足,“現經集股已有一千萬兩之譜”,建鐵路的1000萬兩銀子早已備好,而且“開辦之後,其有不敷,再行召集”,一副財大氣粗的架勢。同時,他還許諾向清廷“報效”200萬兩銀子。容閎幫造鐵路,政府不僅不需花一分錢,還能得到200萬兩銀子的“報效”,並且,45年後鐵路路權又完全歸政府所有,這讓清廷頗感興趣。

盧漢鐵路的進退維谷同津鎮鐵路的美好藍圖,兩相一比,作為全國鐵路督辦的盛宣懷感覺到了各方面的壓力,他更加鐵了心要阻止建造津鎮鐵路。

盛宣懷攪局容閎的津鎮線採取多管齊下的方法。他透過自己熟稔的官場人脈網路,重點遊說張之洞、王文韶、劉坤一等三位地方實力派總督一起抵制津鎮線。

盛宣懷聲稱:如果南北走向的津鎮鐵路建成的話,將直接影響同樣南北貫通的盧漢鐵路的運營利潤。因為南北運輸的總體量是有限的,也就是說“蛋糕”就那麼大,多一條鐵路線就多分一塊“蛋糕”;而且,津鎮線所經過的地區是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帶,假如它建造成功資本,但是鐵路建成後,很難保證不會被美國政府所控制,涉及主權,不是兒戲。從後來的事態發展看,盛宣懷的這個說辭,深為清廷認同。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