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飽飯才是歷朝定都最大難題

[ 歷史故事 ]

長安作為都城,秦朝時間短,主要在漢。漢朝時間長,但到了東漢,都城搬到了洛陽。原因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是糧食供應。

漢武帝時期,長安城需要糧食最多的時候,已經要幾百萬石糧食。

糧食主要是從太行山以東過來,陸路運輸一輛車帶不了多少糧食,要靠水路,從黃河轉運過來。

最麻煩的是三門峽那一段,船都靠人拉,損失很大。

到了渭河,又要人拖上來,所以運輸成本很高。

三門峽實在太難過了,唐朝時候,曾經在三門峽旁邊人工開一條路,船到了這裡以後,把糧食裝上車,繞過三門峽,再水運糧食,這樣成本又增加了。

所謂陝西八百里秦川,土地質量不是很高,等到長安人口一多,糧食還是不夠吃。所以每一次糧食不夠、運上來太困難,皇帝就帶上文武百官到東都洛陽去。

到洛陽有什麼好處呢?糧食不用過三門峽。

正因為這樣,你看,唐朝最後表面上被朱溫逼著遷都洛陽,花了3年時間把政權遷到洛陽,為了建設宮殿,把長安城都破壞了,拆掉長安的宮殿,將建築的木材料運到洛陽去,重新蓋宮殿。

當時這麼多木料從長安過去順流而下,經過渭河、黃河,到了洛陽。

中國曆朝歷代,都城在哪裡,很重要的一個就是糧食供應問題。

唐朝靠它的國力強盛撐住了,很長一段時間首都在長安。但是以後,為什麼都城再也不到長安去了呢?長安先天不足,人口太多,除了糧食,還有冬天的取暖問題,因為當時還沒有煤,就把終南山上南面能砍的樹都砍光了。

到以後朝代,已經不行了。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都城放在南京是權宜之計。因為當時北方還有元朝,等到他把元朝平定以後,就準備遷都北方。

第一個備選的都城就是西安,他派了太子一行人去考察,最後一看不行,周圍太窮,而且唐朝以後西安就沒落了,所以就放棄了。

第二想遷都開封,結果去的路上船隻都擱淺了,河水太少,這樣的情況,怎麼運糧食呢?開封又放棄了。

金朝的時候,因為它只統治北中國。人口少,沒關係。

到了元朝。因為它的根據地在內蒙古和外蒙古,那個時候貨幣每年要運到首都的,路途遙遠,沒辦法,只好把首都放在北京。

但是都城放在北京,糧食不夠吃。

於是,元朝就把隋煬帝建造的從洛陽往北京、洛陽往揚州的兩條運河的中間一段捨棄,裁彎取直,把山東打通,這才有了今天的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就是為瞭解決北京的糧食供應問題而修建的。沒有京杭大運河,北京就建不了都,就是這麼回事,所以要不惜工本。

糧食價格到了北京,是江南的兩倍、三倍,但是因為皇帝要吃啊,要保證都城供應。

為什麼糧食價格那麼高呢?因為是靠船一隻只牽拉過去的。靠風帆的話,沒有風怎麼辦?

第二個,運河到山東濟寧附近,一隻船要靠二十幾個船伕牽拉上去,當時沒有機器。中間這一段全靠人力,翻過這一道山路。很多人都不知道,運河是不平的,再加上黃河鬧水災,水多,所以有的時候,黃河一鬧水災,官員經常交代:今年糧食還沒運完,先不要堵缺口,要讓它氾濫。是因為這個成本。

所以建都最大的問題就是糧食。長安的關鍵問題是,先天不足,在古代運輸條件下,它有糧食問題,到了後來,連燃料都麻煩了。

首都不是所有優點集中的地方,它有各種因素,不能十全十美。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國家首都分散,比如南非就有好幾個首都;荷蘭那麼小,也分散首都,把功能分散,就為了避免問題出現。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