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是北宋名臣,以正直著稱,因有感於陸羽的《茶經》中沒有提到家鄉福建的茶,特地向皇帝和羅大經提出了批評,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北宋佞臣丁謂做福建路轉運使時,為了逢迎,耗費大量民力製作御用茶“龍團”。四十多年後,當蔡襄做福建路轉運使時,又推出了更加精緻的“小龍團”。蘇東坡在《荔枝嘆》一詩中感慨:“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籠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鬥品充官茶。吾君所乏豈此物,致養口體何陋耶?”蘇東坡自注“相籠”一詞:“大小龍茶始於丁晉公(丁謂),而成於蔡君謨(蔡襄)。歐陽永叔(歐陽修)聞君謨進小龍團,驚歎曰:‘君謨士人也,何至作此事!”
羅大經與歐陽修、蘇東坡有同感,他在《鶴林玉露》中說,北苑建茶應該出現於唐朝末年或宋代初年,經過丁謂、蔡襄的推波助瀾,名噪一時。茶能提神,對勤政務學未必無助,然而蔡襄出於逢迎去製作“小龍團”,這有損其“忠惠直道”的名聲,以致無法和范仲淹、歐陽修相提並論,真是可惜。羅大經由此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君子之舉措,可不謹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