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官不憑箴言憑

[ 歷史故事 ]

一、

嚴嵩當政,是明朝最為黑暗的時期。當時的大明朝廷任用官職,不看官員實績,看的是恭順態度,是嘴上功夫。因此,大臣中多是軟骨頭,卑躬屈膝,諂媚討好,甚至有的少廉寡恥,斯文丟盡,拜倒在嚴嵩門下,自稱乾兒子,以攫取高官厚祿。譬如趙文華,就是其中的代表,見“嵩日貴幸,遂相與結為父子”。

當然,整個大明朝官場,殫精竭慮,徐九思就是其中之一。

徐九思是進士出身,很不幸,他所處的時代不是明仁宗、宣宗在位的聖明時代,而是嘉靖亂世。嘉靖整日高臥內官,齋醮求神,用海瑞的話說, “嘉靖,家家乾淨”,總之,這傢伙是個會窮折騰的主兒,朝政大事,就一撩手交給了有明一代最大的奸佞嚴嵩掌管。在嚴嵩一手遮天的統治下,徐九思沒有錢,沒有背景,有的只是一個書生的硬骨頭,當然是難以留在京城任職了。

朝廷一紙詔書,讓他一葉白帆,順水而下,不是煙花三月下江南,而是去句容縣(今屬江蘇鎮江)做了縣令。

既然大明朝上下一片混亂,一片齷齪,句容縣衙也不例外,這裡的官吏一個個貪汙腐化,吃回扣索利息,樣樣都幹。現在,聽說糊塗昏聵的舊縣令走了,新的縣令要來,大家心裡一驚,這樣一來,自己過去的好日子大概要到頭了。可等到新縣令來後,大家忍不住樂了,因為徐九思看起來一點也不精明,相反,笨頭笨腦的,有些木訥,用史書的話說, “始視事,恂恂若不能”,他們覺得徐九思還不如前任精明呢。

那些官吏想,我們為何不胡來?不胡來實在有些對不起自己的卑劣行為。於是,他們將自己的卑劣和齷齪繼續發揚光大,推向極致,以至於達到了肆無忌憚的地步。到了後來,有一個衙門小吏竟然膽大包天,拿著一張自擬的公文,悄悄溜進縣衙,盜取了徐九思的大印,為自己謀取私利。誰知,他前腳剛拿走大印,差役後腳就趕來了,鐵索咣噹一聲套在了他的脖子上,連人帶贓物全部帶到公堂上。徐九思呵呵一笑,告訴那個小吏:你上圈套了,我前面做出木訥的樣子,就是讓你們原形畢露,我好人贓俱獲,加重處罰。

這些官吏聽了,一個個傻了眼,渾身顫抖。尤其是那個偷盜大印的小吏,更是癱倒在大堂上。兔死狐悲,物傷其類,其他官吏忙跪下“為叩頭請”,希望徐九思高抬貴手,放那個小吏一馬。徐九思是鐵判官,堅決不答應,按照刑律處罰了那個小吏。訊息一時傳遍整個句容,所有做過壞事的人, “人人惴恐”,再也不敢為非作歹。句容縣衙立馬風清雲白,一片乾淨,大概算得大明當時最為潔淨的一片土地了。

二、

徐九思不僅能洞燭一切,而且在治理地方的時候,能夠因地制宜,因人而治。他知道,一個地方,違法的一般不是貧民,反而是一些有背景有關係的人,這些人仗著有靠山,就為所欲為,幹盡壞事。至於那些貧民百姓違法,很多是不懂法,才做了出格的事,是可以原諒的。因此,他在處罰違法人員的時候,將之分為兩類,如果是大腹便便、腦滿腸肥的傢伙,對不起,得用木杖狠狠地敲打,打得對方哭爹喊娘,這才住手;至於貧困人家,或者年老百姓,沒按時繳納稅收,或者借債沒有按時還給債主的,可以適當寬容,不能逼迫,逼出人命了可是影響安定的。

百姓知道了,人人樂呵呵的,感到縣令很是負責。那些豪富人家卻一個個咬著牙根子,痛恨不已。

過去,差役們最喜歡的事是百姓不能按時繳納租稅,這樣他們就可以藉機下鄉去搜刮一遍,趁機發筆小財。徐九思上任後,馬上規定,如有百姓不能按時繳納租稅,可“令里老逮之而已”,讓地方村長組長將欠稅拖稅的人帶到縣衙來,自己細細詢問。至於差役,堅決不許下鄉,否則,馬上給予處罰。這些差役一聽,頓時像被澆了一盆冷水,揣著打劫發財的夢,卻“莫敢至鄉落”。

縣太爺如此體貼百姓,百姓自然十分感念,到了繳納租稅的時間,人人都按時按量將租稅上繳了。

在句容,徐九思還做了一件為環境美容的事。

句容縣境內有一條官道,長達七十多里,車來車往,灰塵漫天,簡直如刮沙塵暴一樣,一座江南水晶小城,一時變得“大漠風塵日色昏”,整個路上“塵土積三尺”。晴日裡,大家在上面還能噗嗤噗嗤地走,最艱難的是下雨或者下雪的時候,整個官道泥濘不堪,馬車無法透過,人走在上面,一腳陷下去就拔不出來了,以至於“泥沒股”。

徐九思見了,連連搖頭,發誓要改善這種情況,他組織縣衙職員節省開支,減少花費,弄得大家都緊緊巴巴地過日子。節省出的銅鈿,徐九思命令手下去收購石頭,鏨整齊了,鋪在官道上,整整七十多里路都鋪得平平展展的。路的兩邊栽上柳樹,春風吹來的時候,一片鵝黃,一片綠色。從此,這段路上車馬往來,熙熙融融,絡繹不絕。

縣衙裡的一些官吏走在上面,也樂呵呵的,翹著大拇指誇著徐九思。

三、

句容是一處秀麗的地方,境內有一座名山叫三茅山,明朝詩人曾吟誦道, “明當借我上天去,手把芙蓉朝玉臺”,由此可見,山是很高的。山上有道觀,道士梳著抓髻,敲著雲板,成為一處風景名勝。

作為名山,也不一定都好。

嘉靖不是愛齋醮嗎?所謂齋醮,就是祭祀神仙,求神仙賜給天露,讓自己壽比南山、長生不死。聽說三茅山上有神仙,有天露,荒唐的嘉靖忙派出宦官,千里迢迢,坐著船,來到句容的三茅山,代替他祭祀神仙,稟告上天,為他添福添壽。這些宦官平日裡在皇帝面前縮著脖子如烏龜一樣,小心謹慎,現在成了朝廷使節,口銜聖命,頓時猖狂起來,使勁盤剝百姓, “縣民苦供應”,句容百姓實在受不了了,叫苦連天。

徐九思也很著急,就一頭鑽進縣衙的庫房中,在蜘蛛網和灰塵瀰漫中使勁尋找著,還真讓他找到了人們所說的“鹽引金”,也就是當時鹽商運鹽需要路條所繳納的費用。他拿著這些金子,巴巴地跑到宦官面前,交給他們, “請以給嘗”。宦官要的就是錢,縣令給的和百姓給的沒什麼差別,所以他們就揮揮手走了,句容一地的百姓沒有受到什麼騷擾,都歡呼雀躍,稱他是好官。

最讓當地人稱頌的,是他賑濟百姓的舉動。

在那時,一般負責任的官員,遇荒年,賑濟百姓的方法,無外乎急急忙忙寫奏章上奏朝廷,要求趕快運來糧食,然後讓百姓按照正常年歲的糧價買回去,自己就算完成了作為一個地方官的任務。

句容縣當年發生災荒的時候,巡撫也是這樣想、這樣做的。當時,由於糧食短缺,糧價就漲上去了。巡撫請朝廷運來糧食數百石, “使平價糶而償直於官”,也就是按正常年歲的糧食價格賣給百姓,這樣既救助了百姓,朝廷也沒有受到什麼損失。他以為自己的辦法很高明,十分得意,卻被徐九思攔住了,徐九思告訴他,如果這樣賣,那麼誰有錢誰就買得多,沒錢的怎麼辦?照樣喝西北風。巡撫一聽,覺得有道理,忙問怎麼辦。徐九思的辦法很簡單,就是把糧食的一半按照正常價錢賣出去,這樣,朝廷也沒受到什麼損失;另外一半不能賣出去了,用來煮粥,賑濟沒錢買糧的災民。

大家知道了,都誇他的辦法好,他笑笑說: “即天子布大惠,安能人人蠲租賜復,第在吾曹酌緩急而已。”他的意思是說,皇帝不可能將每個人的得失都想好,但是。我們做官的,為百姓辦事,就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有益於百姓的制度,這樣才是稱職的官員。

這次賑災,由於他的方法正確,處置得法, “全活甚眾”。

四、

徐九思在地方任職期間,儘管政績突出,但由於骨骼很硬,不善於拍馬逢迎,不會巴結討好,因此,一直到九年後,才升了一格,被調到朝廷擔任六品的工部主事,再然後,是五品的郎中。

在郎中任上,他又接受了一項棘手的任務, “治張秋河道”。他於是再次風塵僕僕地出發,到了水患發生的地方,他一上任就沿著河道到處檢視,訪問當地百姓,終於弄清了水患原因,原來這裡的漕河與鹽河不相接,一旦漕河漲水,就無處流通,滿溢位來淹沒了田地,以及附近人家的房屋;鹽河也是這樣的。

徐九思於是在一處叫沙灣的地方,讓人挖掘河溝,勾通兩河,這樣以來,一旦漕河再漲水的話,水就流入鹽河,隨著鹽河水一起流向海里,不會淹沒田地房屋。至於鹽河漲水也是這樣的。如果兩條河中,有一條河裡的水少了,另一條河裡的水又能補充,不至於河流乾涸,影響運輸:這簡直是一石三鳥。

可見,徐九思不但是清官,更是一個幹吏。

可惜的是,這樣的官吏,在當時是沒有出路的。就在徐九思主持水利修築的時候,嚴嵩的乾兒子趙文華坐著船,一路浩浩蕩蕩、得意洋洋地來了,他“視師東南,道河上”。

對於趙文華,徐九思一直看不上眼,因此,也不願意彎著腰去迎接討好,就派了一個下屬去迎接。趙文華當時就忍不住了,在那兒喃喃而罵,然後一揮手,坐著船氣呼呼地走了,回到朝廷,告訴嘉靖,說徐九思已經很老了,糊塗昏聵,應當回家養老。於是,朝廷一道聖旨下來,讓在水利建設中有著大功的徐九思退休回家。徐九思是貴溪人,他接到聖旨後,呵呵一笑,布衣一襲,飄然而歸,東籬採菊、鋤豆南山去了。

他退休後在家鄉生活,算是長壽之人了。句容的百姓聽說後,都痛哭流涕,在茅山上給他建造了一座祠堂,四時祭祀不絕。

徐九思官不大,可他始終將百姓放在心中,因此,百姓給他建造了一座祠,也算給他立了一座碑。趙文華死後,只留下罵名,直到今天仍臭名遠昭。兩人也算一個流芳千古,一個遺臭萬年了。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