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攀登者》落幕了。劇中,他們誓登珠峰之頂的精神令人感慨、感動。他們登山之前做的準備也令人動容。不過,登山活動其實在古代就流行了。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是蘇軾眼前的廬山;“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是李白筆下的廬山;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這是李頎的從軍體驗;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杜甫的登山感悟。
在他們之前,萬世師表的孔夫子還發出一句慨嘆: “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這些詩句也可以證明,登山並不是什麼時髦的活動,在春秋時期就開始了。但是,當時不要說纜車,連登山的石板路都沒有鋪好,那麼古人是如何登上去的?這就涉及古代的登山裝備。
無論是登山還是外出運動,一雙舒適合腳的鞋都是重中之重。但是古代的鞋並沒有登山和徒步之分,怎麼辦呢?不要急,有需求就有市場。
南北朝時期,著名才子謝靈運很快創造出了“謝公屐”。
與很多報國無門的才子相比,謝靈運算得上命運的寵兒。他出生在鐘鳴鼎食之家,18歲就在祖輩的光環下受封為康樂公。按照公侯伯子男的排行,這個爵位真的不低,並且封號是“康樂”,可見朝廷也不指望他做出血灑疆場、保家衛國的事情。因此,有錢有閒的謝靈運經常帶著幾百號人吃喝玩樂,追求著那個時代的詩和遠方。
《宋書·謝靈運列傳》中記載,謝靈運在旅遊途中經常“鑿山浚湖”,這四個字什麼意思呢?遇山開山、遇水架橋嗎?不!比這個霸氣,是遇山開山、填海造陸的意思。沒有海,那就把攔路的湖填上,以方便透過。這哪裡是旅遊,簡直是破壞生態環境。謝靈運的行為也差點釀成大禍。因為他把當地的太守嚇壞了,太守以為他是來打劫的,差一點發生械鬥。
如此為山水痴狂的謝靈運自然要發明點什麼才能符合身份,可是他身份、地位都不缺,衣食住行也都有人安排好了,還有什麼是需要他親自動手做的呢?謝靈運低頭看看腳上的鞋,有了主意:這雙鞋穿著很舒適,走平地還行,但是登山的時候一點優勢都沒有,彰顯不出身份啊。於是謝靈運發明瞭一種適合登山穿的鞋,即李白口中的“謝公屐”,後世稱它為“靈運屐”。
這個鞋的鞋底有兩個木齒,上山時去掉前面的木齒,下山時去掉後面的木齒,穿這樣的鞋,無論上山下山都能保持身體平衡,也能省很多力氣,並且更加安全,因此一經上市廣受好評。三百多年後的大詩人李白在“身登青雲梯”的時候,還要“腳著謝公屐”,可見這個品牌強大的生命力。
有了專業的登山鞋,還要選好適合登山的衣服。古代沒有專門用於登山的服飾,但是古人可以在日常服飾中找出最適合的。比如著名驢友陸遊就寫出這樣一句詩: “憶昔輕裝萬裡行,水郵山驛不論程。”也就是說,輕裝上陣才能萬裡行,因此衣服要選擇輕柔舒適的。
除了自己準備裝備,一起遊玩的朋友也會互相贈送禮物。比如北宋的文彥博出發前就收到好友富弼送來的遊山器。文彥博接到這個禮物很高興,興沖沖地寫道, “上公遺我遊嵩具,匝盥杯盂色色全”。這裡的“遊嵩具”就是“遊山器”,即用竹子編成的、用來裝日用品的小揹簍,相當於現在的登山包。
這個“遊山器”不要說在古代,就是放到現在也是登山必備裝備,可以往裡面放點零食、飲料、面巾紙之類的東西。
蘇軾在旅遊裝備方面也頗有心得,他在《定風波》中這樣寫道: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蘇軾沒有謝靈運的謝公屐,無奈之下,只能穿一雙草鞋。但是他手裡有一根竹杖,這就是後世的登山杖。並且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這個“蓑”是指用草或棕毛做成的防雨器。可見蘇軾是做好充足準備才出發的。以至於登山途中遇到風雨,同行的人都被淋成落湯雞,只有蘇軾依舊瀟灑前行。
搞定了登山裝備,接著要做的就是出行了。如今的人們外出遊玩,除了算算口袋中的錢,就是弄清楚天氣情況。但是這兩件事在古人心中都要往後排,他們心中的頭等大事是占卜。若是一不小心選擇一個不宜出行的日子作為旅行的第一天,就相當於準備蓋萬丈高樓,但是選錯地址了,多麼讓人鬱悶。
虔誠占卜之後,古人會得到一個黃道吉日,於是準備好久的旅行終於開始了。但是他們怎樣才能到達目的地呢?如今飛機、高鐵隨意選擇,再遠的旅程睡一覺就到了。古代不同,工業化到來之前,大家出行不方便,只有水運和陸路兩種選擇,不過總的來說,選擇水路出行的人比較多。因為在速度方面,水路明顯比陸路快,並且不像陸路那樣顛簸。尤其是大運河開通後南北相連,選擇水路出行的人就更多了。在這裡還要感謝一下隋煬帝。
水運雖然方便,但是水路不通的地方還是要走陸路的。這時就要選擇交通工具了。若是圖快可以選擇騾車,騾車是著名的“包趕程”,哪怕相隔千里,幾日之內也能到達;若是不趕時間,想要舒舒服服地旅行,順便看看沿途風景,就要選擇牛車。牛車雖然慢一點,但能帶的東西多,並且平穩。這時有人要問了,影視劇中常見的馬車為什麼不在選擇範圍之內?馬車固然好,但那是有一定經濟能力和社會地位的人才能用得起,普通人只能遠觀。
現在旅行都要呼朋喚友,最低也要幾個驢友一起探險。其實古人也是這樣的,獨行俠這類人在古代幾乎不存在。
一是山高路遠,一個人去旅行太孤單了,有個同伴可以說說話,萬一風寒人體也有人照顧;二是古代沒有微信、支付寶,雖說大城市中也形成了商業圈,但深山老林中想買東西還是很難的。因此,古人外出都是行李繁重,肩扛擔挑是免不了的。所以大家外出時都會結伴而行,或者帶幾個僕人。比如徐霞客就是帶著一個僕人走千里的。
總之,在古代登山活動中,人們的裝備可謂一應俱全,各具特色,且更有登山氛圍。想登山,大詩人的裝備任你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