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皮泥最初是種清潔劑

[ 歷史故事 ]

橡皮泥是一種經久不衰的玩具,即使是玩具品類極其繁多的現在,仍是很多孩子的“心頭愛”。大家不免要感激橡皮泥的發明者:肯花時間製作孩子的玩具,這一定是個很有愛心的人吧?然而事實上,這個發明純屬巧合。

故事。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橡膠是輪胎必備品,無論是戰車還是飛機都需要輪胎,橡膠自然成為各國政府首要籌備的戰略物資。美國政府也不例外,急需大量橡膠材料,然而,天然橡膠資源有限,實在供不應求。

為瞭解決這一矛盾,1940年,美國戰時生產委員會找到了通用電氣公司,希望他們能研製出一種化學合成的廉價橡膠,用來製作輪胎和軍靴等。該電氣公司的工程師詹姆斯-懷特考慮到矽油有不錯的耐熱性、電絕緣性、較高的抗壓縮性和較小的表面張力等特點,最終選取其作為主要實驗原料。此外,在對矽油進行測試時,懷特向裡面新增了硼酸,結果這一無意舉動使製成的合成物柔軟有彈性,並有很好的可塑性,粘性也很大。

尤其是,當被鋪展在報紙或漫畫書上時,它可以吸附油墨,還可以收集貓毛和棉絨纖維,清潔印表機鍵盤上的墨漬和色帶纖維,去除車座上的灰塵等。雖然制不成輪胎、軍靴等物品,但這一合成品粘粘的,用來清潔物品也是不錯的選擇。通用公司為了避免破產,對這一“失敗品”進行改造,讓它以清潔劑的身份進入市場。最終,清潔劑不負眾望地拯救了通用公司,不過並不是因為它有多麼好的清潔效果,而是作為一種玩具備受學生們的追捧。

原來,清潔劑極好的可塑性讓小學生們愛不釋手,他們紛紛用它製作聖誕節的裝飾物等,導致這一清潔劑的銷量一路高升。

通用公司嚐到了甜頭,很快對清潔劑進行改造,去掉其中的清潔劑成分,加入顏料和好聞的香味,於是最開始只有灰白色的清潔劑搖身一變,成了五顏六色、味道各異的橡皮泥,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受歡迎的玩具之一。

其中有個玩具店老闆還與通用公司簽訂了合同,以147美元的價格購買到了一大團灰泥,接著,他又僱了一位耶魯大學的學生將其分成一盎司的小球,把灰泥小球裝在彩色塑膠蛋殼裡投向市場。當年,橡皮泥的銷量超過了這家玩具店裡的其他所有玩具。開始批次生產後,橡皮泥在一夜之間風靡了全美國,20世紀50到60年代,橡皮泥的年均銷售額始終保持在600萬美元以上。儘管沒有像橡膠那樣發揮出軍事用途,但橡皮泥作為一種有趣的玩具,豐富了孩子們的生活,這真應了那句俗話,是金子總會發光,重要的是找對自己的位置。

橡皮泥發展到現在,無論是材質還是工藝,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以前的橡皮泥不僅硬邦邦的、不容易捏,而且不能混色、不能重複利用,如今,經過升級後的橡皮泥——“彩泥”完全克服了上述問題,更高階的還有“超輕粘土”。

如果你學習工作累了,不妨拿起橡皮泥擠壓、揉搓,再經過粘合製成不同形狀的小動物等,看著眼前的一個個小物件,你既放鬆了身心,又享受到了樂趣,何樂而不為?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