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歷史學家易中天說:“他(雍正)刻薄是真刻薄,但不寡恩;冷酷是真冷酷,但非無情。雍正一朝無官不清的說法,也許誇張了點,卻是對雍正治國的公正評價。”
在皇位繼承人選上躊躇不定的康熙,有著令其他封建帝王的煩惱——他有一眾出類拔萃的皇子:皇長子胤禔善於用兵,在平定噶爾丹戰爭中有著卓越的貢獻;三皇子胤祉長於學問,帶領一群飽學之士完成了《古今圖書整合》等鴻篇鉅製的編撰;八皇子胤稷具有不凡的魅力與風度,尤其懂得籠絡人心,人稱“八賢王”;十三皇子胤祥瀟灑倜儻、疾惡如仇,享有“俠王”美譽;十四皇子胤禵更曾是康熙欽定的大將軍的原因,就更具借鑑意義。
管理學觀點普遍認為,管理的本質是透過他人完成工作;領導力的本質是跟隨;權力的本質則體現在影響力上。難得的是,綜合以上,都被雍正做到了。
做事之前先做人
胤禛性格深沉內斂,他深知父親康熙對兒子們的品行要求甚高,因此他嚴於律己、禮賢下士,同時以身作則教育子女,就連其府邸的侍從也是規行矩步。正如《官箴》中所說:“公生明,廉生威。”眾人暗暗稱呼他為“冷麵王”,這也是其原則性強的生動體現。
對於事業,尤其是康熙記掛於心的國家大事,胤禛都會適時挺身而出,為君父分憂。他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因此在朝廷中樹立了良好的口碑,建立起自己的威信,使得十三阿哥胤祥、十七阿哥胤禮等成為他最有力的追隨者。張廷玉、隆科多等朝廷重臣日益向他靠攏,成為他日後即位最堅定的支持者。他的這些品質為其登基後成為勤政之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生活中胤禛不求奢華,常有吃齋唸佛之舉,自詡為“天下第一閒人”。他還親自耕種,以示對皇位毫無興趣,使得太子胤礽等勁敵對他沒有太大防備,忽略了這個最可怕的對手。
無論是出於本意,還是為了故作姿態麻痺對手,胤禛至少做到了修身與齊家,時刻準備著治國平天下。用著名管理學家彼得·聖吉的理論來分析,胤禛不斷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從而實現自我超越,這有效地幫助他在爭奪皇位的戰役中取得了勝利,因而一位讓歷史無法忘卻的雍正皇帝應運而生。
勇於改革樹新風
管理學著作《從0到1》中說:“創新不是從1到N,而是從0到1。”也就是說,質變的意義大大超過量變。雍正勇於探索與嘗試,首創軍機處就是最好的例證。
軍機處被稱為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的巔峰,而雍正設立軍機處則是為了減少管理層級,避免政令不行導致溝通不暢,從而影響前線戰事。實踐證明,軍機處有效協助軍事前線取得了戰爭勝利。從管理學角度來說,這是一種扁平化管理模式,減少了層次重疊,使溝通效率實現了最大化。
歷史資料表明,康熙晚年國庫空虛,各種社會矛盾與積弊日漸凸顯。雍正積極應對歷史遺留問題,提倡與推行改革,包括改土歸流、火耗歸公、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旗人自耕自種等,均取得了良好成效,不僅增加了財政收入,更對後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積極影響。
相比多數封建帝王而言,雍正生活較為簡樸,不刻意追求享樂,在執政期間大力懲治貪腐,使各級官員不敢中飽私囊,因此,在雍正年間出現了相對清廉的官場局面,對所謂的“康乾盛世”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海納百川促繁榮
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明並非背道而馳,兩種文明可以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種種跡象表明,雍正深諳此理,他能夠從西方文明中取其精華,大膽探索,以求中西方文化交匯,碰撞出絢爛的火花,促進國家繁榮。
最生動的例子莫過於雍正頭戴西洋假髮請來自義大利的畫家郎世寧為他畫像。另據史料記載,來自大洋彼岸的各種“舶來品”也時常出現在雍正身邊,比如他經常使用的西洋眼鏡至少有35副。他還是中國最早嘗試穿著洋裝的“潮”皇帝。可見這位皇帝對西方文明還是比較接受的,並未閉目塞聽。
團隊建設不含糊
雖是最後的贏家,但雍正繼承皇位的過程可謂一波三折。俗話說“單絲不成線,孤木不成林”,正是有了幾位重要人物的鼎力相助,才保證了雍正順利登基執政。因此無論何時,雍正都十分重視培養人才、建設團隊,並努力使團隊力量最大化,形成合力完成任務。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強調以人為本,將人的需求劃分為5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雍正正是以類似的方法,滿足不同人員的差異化需求,調動麾下人才發揮出自身的才幹。這一點從雍正王朝的三位股肱之臣——田文鏡、年羹堯和李衛的發展歷程,就可見一斑。
田文鏡是著名的孤臣,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為推行雍正的新政國策不遺餘力,深受雍正賞識。然而田文鏡並非科甲出身,用現在的話講,就是沒有名牌大學的文憑,因此常常遭到兩榜進士們的嘲笑與排擠。雍正看中了田文鏡堅忍不拔的性格特徵,認準田文鏡具有過人的意志力以及堅定不移的執行力,於是用其所長,委以重任。有道是“士為知己者死”,雍正的信任使田文鏡如飲甘露。雍正滿足了田文鏡的尊重需求,使田文鏡的自尊心不再“無處安放”,所以他為雍正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年羹堯是雍正培養出來的傑出人才,經由雍正的推薦與提拔,一步步成長為“戰神”,在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雍正的器重,是年羹堯得以建功立業的前提,因為雍王滿足了他自我實現的需求,他才會甘願衝鋒陷陣。至於年羹堯後期恃寵而驕、居功自傲,又使他成為雍正眼中的“問題員工”,於是才有了“一夜之間連降十八級”的戲劇性轉變。雍正採用了典型的“胡蘿蔔加大棒”的方法來對待年羹堯。可憐的年大將軍,吃胡蘿蔔吃得忘乎所以,又被大棒打得遍體鱗傷,直至飲恨而終。
相比年羹堯和田文鏡,李衛的成長道路更具傳奇有句調侃他的歇後語:李衛當官——小人得志。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語不出眾、貌不驚人的小人物,卻被雍正打造成了封疆大吏。雍正不僅滿足了李衛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讓他吃飽穿暖、娶上媳婦,而且不斷提升李衛的見識與胸襟,使其脫胎換骨。如此一來,李衛不僅能夠服眾,還協助雍正強有力地推行了新政。
由此可見,想成為一名優秀的管理者,培養人才是關鍵。而培養人才的前提,是具有發現“潛力股”的慧眼,以及將“潛力股”打造成“績優股”的本領。
《六韜》有言:“王者之道如龍首,高居而遠望,深視而審聽。”簡言之,雍正的人才培養方略就是:“缺什麼補什麼,要什麼給什麼,但不可胡來!”恩威並施,不斷增強團隊成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這是雍正管理和領導藝術的集中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