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為何不願當頭

[ 歷史故事 ]

秦朝末年,隨著大澤鄉首義的烽火漸趨燎原之勢,錯過押送徭役期限的劉邦,也在芒碭山起義。佔據沛縣後,當地德高望重的老者,推舉賢能公道的蕭何當頭,蕭何婉言謝絕,一力舉薦劉邦做沛公。那麼,蕭何為何不願當頭呢?

發自真心

蕭何不願當頭,是發自真心的,並非出於謙讓。

從零散記載中大致可以看出,年輕時的蕭何,儘管是縣令手下的刀筆吏,卻不像是貧民出身。他熟諳史籍、文書、律法,既能駕馭行政事務,又能恪守職業道德。蕭何出身雖非豪門,也算中等水平的小康之家,抑或書香門第。清代修纂的《江南通志》裡說,蕭何舊宅在豐縣城東門一處最偏僻的地方,豐縣博物館現存的蕭何故宅記事碑也是這樣記載的。這處所謂的故宅,當是他為官之初所建。及至他做相國期間,“置田宅必居窮處,為家不治垣屋”。這樣做,用他的話說:“後世賢,師吾儉;不賢,毋為勢家所奪。”這種恪守淡泊、不事奢華、甘為人梯、秉持公允的心性,貫穿於蕭何一生,從中也可以讓我們照見蕭何所以不願當頭的內在動機。

沒有野心

蕭何不願當頭,首先是因為他沒有野心。從蕭何在各種場合的言行舉止看,不論情勢對他有利還是不利,他都能權衡利弊,從不作非分之想。蕭何一心想做個太平官,但拿下沛縣後,太平官做不成了,而且也沒退路了。就蕭何的資質和秉性而言,骨子裡就沒有當出頭鳥的念頭,於是便剖明心跡,一力推舉劉邦當頭。

蕭何不願當頭,更多的是出於審慎。當時的蕭何,是家人中唯一吃皇糧的,自然要考慮後路。儘管我們不能說蕭何膽小怕事,但他待人處事周到細密,卻是不爭的事實。劉邦的隊伍草創初期,勢單力薄。每到瀕臨絕境,蕭何都主張儲存實力,以圖後計。可劉邦卻絕不退縮,硬著頭皮死磕。當然,蕭何的規勸不是沒有道理,這兩場惡戰幾無勝算,即便險勝,也是重創之下死裡逃生。劉邦問大家怕不怕死,幾位鐵哥們都說不怕死。劉邦見蕭何沒有表態,就直言不諱地說,我怕死。可怕死有用嗎?及至坐到相國的位子上,蕭何就更是如履薄冰,謹小慎微。

識時務者

蕭何不願當頭,還因為他心裡沒底。芒碭山上下來的這幫人,就是一群烏合之眾。蕭何最初看好劉邦,力推劉邦,的確有眼光,但也並非神機妙算,而是走一步看一步,漸次看準的。

蕭何不願當頭,同他心理上的自我定位有很大關係。蕭何是個識時務的智者,知道自己適合幹什麼。秦監郡御史來當地督查公務,發現蕭何的辦事能力和考核成績均佳,打算入朝進言徵調蕭何,經他再三辭謝,才沒被調走。蕭何為何不願入朝做官,司馬遷沒說。

縱覽蕭何的一生,通讀蕭何的為人,原因可以給出多種,可以說,蕭何眷戀故土,也可以說,他覺得自己不太適合做大官。那他後來為何又躋身廟堂,做了漢朝之旅乃情勢使然,是一步一步走向高位的。《史記·蕭相國世家》的文尾,循例以“太史公曰”作結語。大意是說,蕭何原為秦朝的刀筆吏,平淡無奇。及至漢朝興起,藉助帝王潮流,推行新政。韓信、黥布等皆被誅滅,而蕭何的功勳愈顯燦爛。司馬遷的評述說明,蕭何的輝光更多的是後期展露出來的。

補充糾錯
上一篇: “善變”梁啟超
下一篇: 詩人周恩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