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通緝令很抽象為啥還能抓住人

[ 歷史故事 ]

現在的通緝令上面,都是用相片,因此很容易辨認,可是古代通緝令根本沒有照相技術,犯人頭像都是用毛筆畫上去的,和本人相差甚遠,簡直就是抽象藝術,按理說犯人很容易逃脫,可是古代通緝令的效果卻出奇地好,這是為什麼呢?

古時沒有大規模的流動人口,農村不但沒有外出務工人員,而且為了控制人,實行“保甲制度”,就是“連坐”。把一塊區域的人劃為一保甲,如果這個區域的人犯罪或者包庇外來犯人,沒人檢舉,那麼這個區域的所有人都會受到相應的懲罰,因此犯人在農村無處藏身。

進城可以嗎?更危險。捕快拿著捕票一直在打聽和追捕犯人。雖然通緝令上的人畫得不像,但通緝令上會明確寫出這個人叫什麼、哪裡人、外貌特徵等相關資訊,這就為盤查做好準備。當時每個人也有和今天差不多的身份證,叫“路引”。白天進城,守門人都要盤查,你如果拿不出來“路引”,後果可想而知。就算你混進了城,或者沒來得及出城,沒有“路引”是無法住店的,古時晚上又實行宵禁制度,大晚上一個人在街上閒逛或者露宿大街,很容易被官府巡夜發現緝拿歸案。

最重要的是大家對抓捕犯人十分上心,那就是賞銀,一般是幾百到幾千兩不等,這個賞銀一般是知情人和捉拿人的。這筆錢對於古人而言相當於如今的一夜暴富,就拿唐代的一個普通九品官員來說,俸祿一年才15兩銀子,而對於普通百姓而言更是天文數字,可以想象這誘惑是多麼大。因此,人們一旦發現有人酷似通緝令上說的人,發瘋一樣報官,想不抓到人都難啊!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