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是怎樣做編輯的

[ 歷史故事 ]

在魯迅的整個文學生涯中,編輯文學報刊是其主要的工作之一,佔了不小的比重,他一生主編過的文學期刊達10餘種之多。

魯迅於1909年自日本回國,1912年5月到北京,在教育部任僉事和科長。1918年,魯迅參加了改組後的《新青年》編委會,編委會成員還有李大釗、陳獨秀、胡適、劉半農、錢玄同等。魯迅第一篇成名小說《狂人日記》就發表於此。1924年,他與孫伏園等人發起成立“語絲社”,創辦《語絲》週刊,魯迅任主編,其宗旨是“催促新的產生,對於有害於新的舊物,則竭力加以排擊”。在這本雜誌上,魯迅發表了《論雷峰塔的倒掉》、小說《離婚》等。1925年4月,魯迅支援文學青年成立未名社,創辦了《莽原》週刊並任主編,內容大多是短篇創作或翻譯。

1927年10月初,魯迅到達上海。創造社鄭伯奇、蔣光慈提議和魯迅合辦一個刊物,魯迅欣然允諾,並說可以恢復已停辦的《創造週刊》。12月3日《創造週刊》復刊,由魯迅領銜。12月《語絲》也在上海復刊,先後由魯迅和柔石主編。1928年6月,魯迅與鬱達夫主編的《奔流》文學月刊在上海創刊,以發表翻譯作品為主。魯迅譯作《蘇俄的文藝政策》即發表於此。1928年12月,魯迅與柔石合編的《朝花》月刊創刊,並組織朝花社,出版《藝苑朝花》《朝花旬刊》。1930年1月,魯迅主編的《萌芽月刊》創刊,魯迅重要譯作《毀滅》即刊於此,第三期起成為“左聯”領導的刊物之一,第四期刊有“左聯”理論綱領等文獻,出至第五期被國民黨當局查禁。1930年2月,魯迅創辦了《文藝研究》季刊,他所譯普列漢諾夫著《車勒芮綏夫斯基的文學觀》第一章刊於此。但這本刊物僅出一期即被禁止。1931年4月,“左聯”機關刊物《前哨》在上海創刊,由魯迅、茅盾、夏衍等編輯。1931年11月,魯迅又創辦了文藝報紙《十字街頭》。1933年7月,《文學》月刊在上海創刊,編委會由魯迅、陳望道、鬱達夫、鄭振鐸、葉紹鈞組成,對國統區的進步文學運動起了積極的作用。1934年9月《譯文》月刊在上海創刊,先後由魯迅、茅盾主編,介紹蘇聯及其他國家的進步文學作品。

為什麼魯迅這樣樂於做“為他人作嫁衣裳”的編輯工作呢?因為魯迅認為,編輯書刊是為廣大讀者提供精神食糧的事情,同時也是培養青年作家、“造出大群新的戰士”的重要途徑。

魯迅主編文學期刊非常注重刊物的思想內容。比如他主編《奔流》,就有計劃、有系統地介紹蘇聯無產階級的文藝理論,這對當時中國的革命文藝運動是具有指導意義的。而他後來編輯的《前哨》創刊號就是紀念柔石等被害的五位青年作家的專號,有力地抨擊了反動當局的法西斯暴行。

與此同時,魯迅又很注重刊物的趣味性,他主張刊物要辦得生動活潑、情趣盎然,不僅要求文章寫得妙趣橫生、引人入勝,而且版面編排要活潑美觀。

魯迅強調文學期刊內容要紮實、文章要有特色,他曾規定選登的文章要“出自心裁非奉命執筆,如明清八股者”,編《文藝研究》時還特別宣告“倘是陳言,俱不選入”。

魯迅對編輯工作十分認真,一絲不苟。他經常親自寫編校後記,《奔流》每期都有編校後記,並有精美插圖。他甚至還親擬廣告,他說“要使看了廣告來買刊物的讀者不罵我們使他上當”。他寫過的廣告有《〈文藝研究〉例言》《〈未名叢刊〉與〈烏合叢書〉廣告》等。他曾這樣說:“我的生命,割碎在給別人改稿子,看稿子,編書,校字,陪坐這些事情上。將血一滴一滴地滴過去,以飼別人,雖自覺漸漸瘦弱,也以為快活。”他對編輯工作可說是鞠躬盡瘁、嘔心瀝血。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