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天啟年間的首輔大臣朱國禎辭官後打算編一部《明書》,不料書未成而身先逝。朱家敗落,已沒有能力繼續朱國禎的未完稿。當地富戶莊廷鑨雖然雙目失明,但一直有編著史書的夢想,知道朱家的情況後不惜千金買來遺稿,又延聘名士,補入崇禎和南明史事。書未付梓,莊廷鑨也溘然而逝。其父莊允城便出資,歷時五年,將此書刊刻印行於世。
浙江歸安知縣吳之榮因貪贓枉法被罷了官,一直苦於找不到起復的機會,忽然聽說莊廷鑨的這部史書中有不少悖逆之言,他立刻把這個當成一個立功發財的好機會,就到莊家去敲詐。殊不知莊家早已碰到過敲詐之人,莊允城花了大筆銀子,在各衙門打點了一番,使事情平息下來。吳之榮自然碰了一鼻子灰。
但吳之榮並沒有死心,他又到湖州大富豪朱佑明家敲詐。朱佑明大字不識,不知史書為何物,更加不買賬,吳之榮不但敲詐不成,反受了一番羞辱。但他哪肯甘心,又將事情捅到省城杭州。莊允城聞訊,一邊找關係向方方面面請託,一邊又將書稿中的悖逆之詞改換後重新刊印,又一次將事情壓下來。
吳之榮豈肯善罷甘休,見升官發財之夢未圓,又千方百計買了一部初刻本《明書》,直接上京城告發。事情越鬧越大,最後驚動清廷輔政大臣鰲拜等人。當時康熙年幼,尚未親政,鰲拜責令刑部官員到湖州徹查,並嚴厲處置涉案的相關人員。
最終,一場慘禍釀成:莊家被查抄,莊廷鑨被毀棺戮屍,莊允城死於獄中,莊允城的另外兩個兒子被凌遲處死,四歲的孫子也被斬首。南明弘光朝禮部侍郎因為替此書作序,與四個兒子同被斬首。
《明書》序中稱“舊史朱氏者”,明明指的是朱國禎,吳之榮卻因敲詐勒索朱佑明未遂,懷恨於心,硬說是朱佑明,並說他的名字就有護佑明朝之意。儘管朱佑明申辯說自己不識字,名字是前朝萬曆年間先父給取的,結果還是與五個兒子一起被殺。
此書的謄抄者、校閱者,甚至買書的、賣書的、刻字的、印刷的都遭了殃。一些並未參與其事的江楚名士,因莊廷鑨仰慕他們的名聲而擅自將他們的姓名刊列於參校者中,也被處以死刑。
滸墅關榷貨(專賣貨物)主事李尚白聽說蘇州閶門書鋪賣有這部《明書》,就派了一名差役去購買。不巧書鋪主人不在,差役就坐在其鄰居朱某家等待。書鋪主人回來後,朱某幫他們商定了書價。結果,此事被人舉報,李尚白與差役、書鋪主人都因買賣逆書而被斬首,朱某因年逾七十,算是法外開恩免死,與老妻一同被髮配邊疆充軍。
一批地方官吏也被牽連進去,官大的因為行賄於承審官員,將責任推到幕僚、下屬身上,讓他們當了替死鬼,自己得以從輕發落。官小一點的則以隱匿罪被處死。這樁案子共有千餘人被牽連,72人死於非命,史稱“莊廷鑨明史案”,是清初著名文字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