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司馬光說錯了

[ 歷史故事 ]

公元前455年深秋,一支全副武裝的軍隊正在急行,他們邁著整齊的步伐,喊著口號從山西南部奔向太原,準備幹一件大事:搶錢、搶糧、搶女人。

晉國總理智瑤面帶微笑,對旁邊的兩位副總理說:“幹完這一票,我們就把趙襄子的地盤分了。”副總理魏桓子、韓康子禮貌而不失尷尬地回道:“好啊好啊,一切聽您指揮。”智瑤滿意地點點頭,看著身後的大軍,雄心萬丈。

當時的中國,帥出天際的周朝早已分崩離析,洛陽城裡的周天子窮得瑟瑟發抖,全靠吃小弟們的救濟糧過活。而齊、宋、晉、楚、秦一個個富得流油,還給自己起了個外號:春秋五霸。

諸侯們能發家致富是因為挖了周朝的牆腳,可他們忘了“家賊難防”這句話,結果就是:周朝的地盤被諸侯國瓜分,諸侯國的地盤又被高官家族瓜分。晉國內部經過一番開撕大戰後,角逐出了智、趙、魏、韓四大家族,而智氏家族又是當之無愧的領頭羊。

那一年,智宣子在開家族會議時說:“智瑤從小就是五好少年,我打算讓他當接班人。”就在大家一致同意時,族人智果表示反對,“雖然智瑤長得帥、學問大、會辯論,但他刻薄寡恩,不懂籠絡人心,實在不適合當領袖。”智宣子不聽,傲嬌地宣佈:“我的接班人我說了算。”散會後,智果就帶著家人跑到山裡隱居,還把姓氏改為“輔”。

趙簡子在選接班人上就很有特色,他挑了一些名言警句寫在竹簡上,分別交給兩個兒子——伯魯和無恤,叮囑道:“朗讀並背誦全文,三年後檢查。”三年後的考試中,伯魯的竹簡早就丟了,名言警句也沒背下來,無恤卻把竹簡交給父親,並且一字不差地背出原文。趙簡子一拍大腿,無恤就成了接班人。

智瑤就是日後的晉國總理智伯,無恤就是日後的晉國副總理趙襄子。兩個接班人的選擇不僅決定了兩大家族的命運,甚至影響了歷史的走向。

智瑤作為家族接班人,世襲了父親的總理之位後,原以為能好好享受生活,沒想到抬頭一看,被老爹坑了。

自從晉文公去世後,再也沒有一位雄才大略的領袖能夠帶領晉國稱霸中原。20年前,越王勾踐打敗吳國後,帶兵北上會盟諸侯,成為一枚霸主。智瑤摸著腦袋錶示:晉國都淪落到這個地步了嗎?所以,他執掌朝政後帶兵東征西討,逐漸恢復了晉國的大國地位。祖傳的基業、強壯的身體、輝煌的功業,讓智瑤飄飄然地以為:只要他出馬,就沒搞不定的事。

那天,智瑤請韓康子、魏桓子吃飯。智瑤喝了口酒,扭頭對韓康子說:“你真窩囊,你們家的大管家也沒什麼本事,還不如我家的下人呢。”韓康子賠著笑臉,點頭哈腰地應承著,燭光照在他的老臉上,卻映出憋屈的怒火,“我的價值,你怎會知道?”

在飯桌上罵人也就算了,畢竟只是傷了面子,忍忍就過去了,可智瑤還要傷人的裡子。裡子是什麼?是土地、人口、軍隊、權力、財富。面子可以傷,裡子絕不能丟。在一次軍事會議上,智瑤提議每家拿出一座城市當作軍費。對於這項提議,大家用沉默來投票。

智瑤才不管其他人同不同意,散會後就派人到各家辦交接儀式。韓康子氣得心疼,死活不願把產業交出來。在飯局上被罵過的大管家湊過去給老大出了個主意——“智瑤這個人貪財又剛猛,如果不給,他馬上就帶人打過來了。不如現在我們吃點虧,看誰敢跟他硬剛,我們坐山觀虎鬥。”韓康子嘆了口氣,磨磨蹭蹭地在合同上籤了字。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魏桓子家裡。魏家的大管家對老大說:“現在還是給吧,沒辦法。以後我們可以利用大家的憤怒之情結成統一戰線,共同對抗智瑤,您何必當出頭鳥呢?”

趙家人很硬氣,說:“我們祖先打下來的地盤,憑什麼送出去?”智瑤怒道:“還反了你,揍!”趙襄子一看,硬剛是不行的,必須曲線救國。

能夠當作軍事堡壘的城市只有長子、邯鄲、太原,趙襄子有自己的判斷:長子城牆厚,說明老百姓幹活吃苦了;邯鄲糧倉滿,說明老百姓把糧都交了,自己肯定吃不飽;只有太原歷來施行仁政,軍民關係一定很和氣。他就帶著家族、軍隊跑到太原堅守,於是有了開頭那一幕。趙襄子的判斷很準,太原被圍了整整兩年,硬是扛住了。即便城裡的百姓都餓得吃老鼠,也絕不投降。

面對堅固的城池,智瑤很頭疼。一天,他外出視察時看到旁邊有條大河,突然腦洞大開——不如把河挖開,淹死他們。當河水沿著挖好的渠道灌入太原城時,智瑤終於看到勝利的曙光。

這時,韓康子、魏桓子互踩一腳,默默地罵了一句,因為他們的家都在河邊。正當他們愁眉不展時,趙襄子的策反信到了,信上說:“你們知不知道什麼叫唇亡齒寒?趕緊來幫我啊,咱們分了智家的地盤。”

一番書信往來,三人在當天晚上就行動了。趙軍出城迎戰,韓、魏軍背後反殺,智軍四散奔逃,智瑤的頭被趙襄子拿去做成了酒杯。

一場穩贏的兼併大戰就這麼被絕地反殺,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終於實現了逆襲。他們瓜分了智家的地盤、糧食、財富、人口,並秉持“好人做到底”的人道主義精神,將智氏家族二百多口全部殺死,只有當初離家出走的智果一家保住了性命。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封趙籍、魏斯、韓虔為諸侯,意思就是:“此後你們跟老東家平起平坐了,有事直接來向我彙報。”這三人是殺智瑤那三人的孫子,當年橫行天下的晉國,只剩下曲沃、絳縣用來祭祀祖先。55年後,這兩座城池也被三家瓜分,晉國徹底滅亡。

對於“三家分晉”這件事,司馬光特別看重,在《資治通鑑》的開篇就寫了近千字的評價。大概意思是:天子的職責就是維護紀律、秩序,如果奏效,那麼誰都不敢亂來。

其實,“三家分晉”只是周朝衰落的必然結果,在這之前就有楚莊王問鼎之輕重,更有各國霸主打著“為天子服務”的幌子,爭的卻是自己的利益。

春秋戰國幾百年的亂世,在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時就埋下種子。諸侯遭到戲弄,怨恨周幽王愛美人不愛江山;戎狄入侵,諸侯無人勤王導致首都被攻破;關中失陷,周平王將首都遷往洛陽;根據地都丟了,周平王還咋呼啥?然後,諸侯國就逐漸坐大了。再然後,諸侯國內的卿大夫也坐大了。

在晉國,如果智瑤攻破太原,那麼接下來必然吞併韓、魏,以後會怎麼發展?“三家分晉”改為“智氏代晉”?以個人英雄主義或某歷史事件來評判歷史程序本身就是異想天開。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