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油畫外交』

[ 歷史故事 ]

國際形象敗壞到極點

庚子年,即公元1900年,中國北方爆發了義和團運動,受朝中保守派親貴的忽悠,總是疑慮洋人“干預大清內政”的慈禧太后默許拳民對洋人殺伐,由此引起了“庚子國難”,八國聯軍強攻大沽口並進犯京城,慈禧太后只得帶光緒帝和一班親貴倉皇逃離。泱泱大清帝國面臨被列強瓜分的最危急的時刻。

國難期間,慈禧太后這個最高統治者的國際形象敗壞到了極點。因為從沒有洋人見過這位東方最有權力女人的真容,所以,西方的報刊上便出現了依據傳聞解讀的中國太后形象,那是個既醜陋又野蠻,既陰險又兇殘,甚至還很情色的老女人。所幸因列強基於各自的利益一時無意瓜分中國,大清國才得以延續。

“庚子國難”平息後,慈禧太后讓光緒皇帝(時稱“兩宮”)下罪己詔,發誓要母子同心,推行新政,並開始著意改變自己與中國的國際形象。

參加萬國博覽會

“兩宮”返京後,慈禧太后即再度邀請7國駐華公使的夫人進入她所居住的頤和園。

正因與洋婦人恢復了交往,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下半年,慈禧太后才從美國公使愛德溫·赫德·康格爾的夫人蘇珊·康格爾的嘴裡得知:西方有一種叫作世界博覽會的“萬國”風貌與產品展示會,兩年後(1904年)的西曆4月4日,將在美國的聖路易斯城舉辦。

不久,大清國外務部立即向康格爾公使表達了大清國希望參加聖路易斯萬國博覽會的願望。

令大清樞臣們沒能料到的是,老太后除了讓他們推選一位合適的皇室成員為正監督(代表團團長)率團前往美國與會之外,她本人還聽從了康格爾夫人之勸,願將自己的容顏作為展品,在美國的萬國博覽會上展出自己的油畫肖像。

油畫展覽

於是,1903年下半年,美國女畫家凱瑟琳·奧古斯塔·卡爾就成了東方最神秘的女性統治者的御用畫師。卡爾女士耗時9個月,才按肖像主人的要求完成了4幅作品。

1904年2月9日凌晨,日俄戰爭全面爆發。戰端開啟之時,正是以貝勒愛新覺羅·溥倫為欽差正監督(團長)的大清代表團啟航之際。

3月4日,即距聖路易斯國際博覽會開展前的整一個月,大清國代表團抵達了美國。時年30歲的溥倫此行最重要的使命,是將慈禧的肖像懸掛在萬國博覽會的展廳中央,並於會後將其贈送給“美利堅大統領”西奧多·羅斯福,以此為禮品,敦促老羅斯福出面斡旋日俄兩國儘早停戰。

溥倫啟程回國後,世博會才結束,慈禧太后的油畫肖像遂被駐美公使梁誠專程護送到華盛頓。美國政府舉行了隆重的受贈儀式。羅斯福收下此畫後,又將油畫轉贈給了國家博物館收藏。中美兩國關係,遂因慈禧太后的一張“臉”而變得更加親密。

世人多以為日俄戰爭是美國總統老羅斯福於1905年夏調停結束的。其實,最早提請美國人出面斡旋的是中國人,是備受後世詬病的慈禧太后。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