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5年希特勒飲彈自盡,曾席捲歐洲的“第三帝國”納粹德國戰敗投降後,幾乎被打成一片廢墟的德國,面臨的最嚴重問題,就是食物短缺難題。
當時的情況是,連年的戰爭,早已使德國的糧食消耗殆盡,大批青壯年被徵調到戰場上,農業生產基本就靠老弱病殘。慘烈的世界大戰,更叫德國青壯年勞動力損失嚴重。這其中,西德的處境尤其難:“第三帝國”時代,德國的糧倉在東德,東西德分家後,西德不但丟了糧倉,還被划走了710萬公頃土地,農業損失無比慘重。
所以,戰後經濟重建時,如果說東德還可以憑著雄厚的農業家底,穩步發展農業。那對於西德來說,這事兒卻是更難。尤其火上澆油的是,隨著二戰的結束,來自歐洲各地的難民,每天都蜂擁進入西德。1946年至1950年,短短四年就有900萬難民湧入西德。糧食問題,堪稱壓力山大。
德國經典》裡,就生動還原了當時德國老百姓所迫的女主人公瑪利亞,才不得不做了美國軍官的情婦,還因此導致丈夫錯手殺死了美國軍官,好不容易團圓的家庭,也只是冰山一角。
單是1945年至1947年,在西德昔日經濟發達的魯爾工業區,當地居民每天的糧食配給量,只有糧食爆發前的五分之一。這還是當時德國比較“吃得好”的地方。英國《每日郵報》甚至嘲笑說:德國要想解決食品問題,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大批老百姓“不可避免的餓死”——到那時,就不用愁糧食了。
英國人之所以如此看衰西德,也因為當時的西德,不止糧食問題慘,簡直各方面都慘:杜塞爾多夫百分之九十三的房子被毀,漢堡的房子剩下不到一半,整個西德幾乎一片瓦礫。盟軍分割槽佔領德國時大肆破壞,遠洋船隊被盟軍公然瓜分,昔日發達的交通網也幾乎癱瘓。比如英佔區裡的原德國鐵路,連鐵軌都被英軍大批拆光搶走,13000公里鐵路,就給德國人留了不到1000公里。就算有糧食,也別想安全運輸。
昔日發達的西德工業,當時更是窮的掉渣。鐵路都不放過,工廠當然更不用說。1945年底,英美佔領區裡的德國工廠,家當幾乎被折騰精光,復工生產嚴重不足,工業產量只有戰前的百分之十五。如此要啥沒啥,正常生產自然沒影。
嚴重的食物短缺,也在戰後引發了西德境內的一次次暴動。1948年1月起,西德境內300萬人舉行罷工,高呼“德國不是殖民地”。到1949年,西德境內的罷工人數竟高達上千萬人。前美國總統胡佛遊覽德國後,更發出悲觀預言:西德的問題“是現代文明裡所能見到的最嚴重的”。
但這樣一個千瘡百孔的西德,卻還是挺了過來。首先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美國的馬歇爾計劃。
其實,在二戰德國投降前,美國“嚴懲德國”的決心非常堅定,還有過徹底削弱德國的“摩根索計劃”。但是冷戰形勢的變化,也叫美國不得不調整國策,“馬歇爾計劃”也就火熱出爐。出於“冷戰”需要,西德這個昔日的敵人,也就成了美國幫扶的物件:從1948年起到1952年,短短四年裡,美國透過馬歇爾計劃,給西德提供了16億美元的援助,幾乎和二戰時期美國援助中國的數額差不多。
而且美國政府還特別規定,這筆巨大的援助裡,百分之四十三的款項,都只能用於發展農業生產。另外除馬歇爾計劃外,期間美國還額外給了德國16億美元的“救濟撥款”,這些錢裡的百分之八十,也被美國指定用於化肥農藥種子等物資消費。如此巨大的援助,給慘到家的德國農業,確實來了場大補血。
但如果單靠補血,當然無法解決所有問題。戰後西德農業提振的另一大重要原因,就應了一句老話: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二戰後的西德,工業農業要啥缺啥,唯獨不缺的是技術底子。只要先進技術在手,當然給錢就能活。另外慘烈的二戰,刺激了德國軍用技術發展,待到戰爭打完,昔日的軍用技術陸續“軍轉民”,變成了經濟生產的加速器,農業,也就嚐到甜頭。
二戰前德國無比“瘸腿”的“農業機械化”問題,從20世紀50年代起,就高速發展起來:西德拿到的援助資金,相當多都投入到農業機械的改進裡,對農業機械的投資,一度佔到德國農業投資的百分之二十八。二戰爆發前,西德境內只有兩萬臺拖拉機,1950年時漲到13萬臺,到1960年時暴漲到80萬臺。1950年至1960年,西德收割機的持有量增加了160倍,擠奶機數量增加50倍,農業機械化程度,迅速雄踞西歐榜首。
農業教育,更是德國重要的“科技特色”。1950年,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西德就往農業教育方面投入了25億馬克,以後逐年增加,其對農業教育的投入,在整個冷戰時代,都是歐洲各國第一。西德的農業教育,形成了從農業學校到農業學院的一整套體系。20世紀50年代起,西德農民幾乎都開始接受專業農業教育,並持有各種職業證書。大批高素質的農業人才,成了西德農業重建的核心力量。
如此操作下,20世紀40年代末,還窮到崩潰的西德,農業高速發展。到1953年時,西德糧食就基本實現自給。發達的農業,也助推了戰後西德的振興,1952至1965年,西德經濟增長率保持在百分之九點八,物價增長率穩定在百分之三,創造了戰後聞名世界的經濟騰飛奇蹟——這奇蹟,就是從農業開始。
教育興,科技興,科技興,農業興,農業興,國興。這簡單道理,是戰後西德踐行的真理,對於今天,也有太多思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