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公元前134年,西漢名將周亞夫的兒子悄悄置辦了500副鎧甲,以備其父去世之後陪葬之用。為什麼要“悄悄地”呢?因為根據《漢律》規定:私藏鎧甲,是謀反之罪,按律當誅。
即使觸犯法律也要為父盡孝,他應該是個好兒子;可惜,卻不是一個好老闆。也許是手頭缺錢,也許是飛揚跋扈慣了——周亞夫之子故意拖欠農民工工資。
這可就有點不夠意思了。於是被人告發:私藏鎧甲,意圖不軌。
漢景帝知悉此事後,根本不給周亞夫父子解釋的機會,全部下獄、從重問罪。
剛開始的時候,耿直的周亞夫還辯解到:“我買這些鎧甲,是為了死後陪葬之用,不是謀反”。
因為當時雖然法律明確禁止私人買賣鎧甲,但是許多將軍都會像周亞夫一樣,購買少許作為陪葬之用,朝廷也沒有真的追究過。所以在周亞夫心裡,這根本就是獄吏沒事找事。
但是,已經得到最高指示的廷尉根本不給周亞夫進一步辯解的機會,並且說出了一段千古名言:即使你活著不造反 死了也要造反!
廷尉責問曰:“君侯欲反何?”亞夫曰:“臣所買器,乃葬器也,何謂反乎?”吏曰“君縱不欲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
事已至此,周亞夫完全明白了自己的處境,憤恨不已,於是絕食五日,吐血而死。
—02—
對於周亞夫的死因,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是”功高蓋主,賞無可賞“ ,死亡是他唯一的歸路。
誠然,周亞夫的家族對於大漢王朝來說,確實已經居功至偉了。他的父親周勃既是開國功臣,又平定諸呂之亂,有擁立文帝繼位之功;而周亞夫自己更是平定”七國之亂“的第一功臣 。一個家族能夠兩次再造社稷,確實已經功高莫賞了;兔死狗烹,似乎是唯一的出路。
可是,細讀歷史你會發現,周亞夫之死絕對不是簡單的過河拆橋、兔死狗烹,他的死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己造成的。
周亞夫這個人啊!最大的缺點就是:恃才傲物、不懂政治。
當年,漢文帝檢閱細柳營時,周亞夫就以”甲冑在身“為由,不向文帝行君臣大禮。雖然文帝沒有說什麼,但是當時就有御史大夫檢舉了這一不臣行為。
在平定七國之亂時,周亞夫更是不顧親疏遠近之別。竟然以竇太后最為喜愛小兒子的梁武王為誘餌,牽制吳楚叛軍。雖然最終取得了七國之亂的勝利。但是,他也因此上了竇太后的黑名單。
—03—
如果上面幾件事情,只是說明了周亞夫性格耿直、不通人情的話。那麼下面這幾件事,就很能說明其死因了。
公元前150年,漢景帝廢慄太子劉榮為臨江王,改立膠東王劉徹為儲君。這時候滿朝文武,就兩個人激烈反對。一個是魏其侯竇嬰,另一個就是我們的周亞夫同學。
竇嬰反對廢除劉榮是他的職分,因為竇嬰彼時的官職是太子太傅,也就是說竇嬰在替自己的學生鳴不平。
而周亞夫之所以反對,可能就是堅持自己一貫的作風,只問對錯,不管政治。因為以當時的情形來看,慄太子劉榮確實沒有被廢的理由,所以周亞夫反對。
初,上廢慄太子,周亞夫固爭之,不得;上由此疏之——《資治通鑑》
後來,竇太后向景帝提議,封皇后的長兄王信為侯。周亞夫又站出來反對,說高祖有言,”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王信雖然是皇后的兄長,但是沒有功勞,不應該封侯。景帝一臉黑線,無奈取消了此事。
帝默然而止——《資治通鑑》
不得不說,周亞夫真是”厲害“,憑藉一己之力,得罪了全部的大漢後族。不僅駁斥了竇太后的建議,更是堵住了王皇后一家子的榮華富貴。
不久之後,”小鞋“就來了——周亞夫因為再次反對景帝,而丟掉了丞相的職位。
—04—
可是周家的勢力實在是太大了,就算是周亞夫已經賦閒在家,漢景帝依然放心不下。
於是,在自己去世不久之前,景帝擺了一場”鴻門宴“,而被邀請的客人就是周亞夫。
帝居禁中,召周亞夫賜食,獨置大胾,無切肉,又不置箸。亞夫心不平,顧謂尚席取箸。上視而笑曰:”此非不足君所乎!“亞夫免冠謝上,上曰:”起。“亞夫因趨出。上目送之曰:”此鞅鞅,非少主臣也。“——《資治通鑑》
漢景帝請周亞夫吃飯,卻故意不給他餐具。這時候,如果是一般人,早就該意識到這是生死考驗的危急關頭了。趕緊叩頭謝罪都來不及,可是周亞夫卻個性十足,直接拍拍屁股就走了。
漢景帝一臉黑線,終於說出了周亞夫必死的原因:此非少主之臣(我兒子壓不住他)!
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周亞夫在漢景帝那裡的形象:
一、周亞夫家族勢力龐大,在軍中實力非凡,能夠擁立君主;
二、周亞夫恃才傲物,不把皇族放在眼裡。早前就敢不向先帝(漢文帝)行禮,而後又以我弟弟梁武王做誘餌,更別說他對後族的輕視了;
三、周亞夫有”反骨“,朕說什麼他都反對,尤其是他還反對過劉徹繼位!
現在,還用再說什麼嗎?
”七國之亂“剛剛平定時,漢景帝也許真的很看重周亞夫,不然的話,也不會讓他做丞上相之位了。可是,周亞夫不懂政治,處處喜歡”標新立異“,勢必導致帝王不喜。而當他反對漢武帝劉徹繼位時,其實他的結局早已註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