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到“家”

[ 歷史故事 ]

周裕常,1932年11月出生,北京市人,中共黨員,研究員級高階工程師,核工業水冶純化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歷任二七二廠中央實驗室副主任、主任、科技處處長等職務。主持二七二廠科研工作時,對許多重大的技術難題進行攻關與改進,特別是經過長達十六年的不懈研究和試驗,他提出了一項新的重大理論見解,由此創新了一項新工藝,併成功應用於核工業生產,成為二七二科技創新的典範之作。1987年退休,多次被評為廠“優秀黨員”,榮獲核工業部“先進科技工作者”。

趙秀雲,1929年11月出生,遼寧鐵嶺人,中共黨員,工程師,二十年如一日致力於工廠科技創新。1983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985年退休,現居住於二七二社群。

你在哪裡

這是一個非常動人的愛情,故事的男主人公叫周裕常,女主人公叫趙秀雲,1958年,這兩個年輕人都被調到了北京第二機械工業部第六研究所。

真是“有緣千里來相會”,巧的是,這兩個年輕人又被分配在同一個實驗小組。周裕常這個出生於北京的帥小夥,給清秀脫俗的東北姑娘趙秀雲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

一個週六下午,趙秀雲買了兩張電影票,臨下班時,她悄悄地將一張電影票塞到周裕常手中。周裕常開始有點驚訝,但很快便醒悟了過來,他又羞怯,又激動。

一來二往,日久生情,兩個年輕人彼此擦出了愛情的火花。1960年11月29日,同事們為他們在研究所裡舉辦了一個簡單的婚禮。大家聚在一起,嗑點瓜子,吃點糖果,所領導來講個話,兩人的被褥搬到一起,趙秀雲便成了周裕常的妻子。俗話說“女大三,抱金磚”,趙秀雲剛好比周裕常大三週歲。

1960年12月,周裕常蜜月還沒度完,便奉命調到千里之外的湖南衡陽,參加二七二廠建設。二七二廠,是中共中央批准選址的核工業第一批“五廠三礦”之一,是生產鈾原料的“龍頭企業”。那時,凡是與核工業有關的工作都是國家機密,上不告父母,下不傳妻兒,組織上要求嚴守機密,絕不能透露此行的目的地。

臨出發前,周裕常裝作若無其事地對妻子說,自己馬上要出一趟差,得去一段時間,還得帶上行李。新娘趙秀雲感到有些意外,但是縱有萬般不捨,也只能聽從組織上的安排。

再說周裕常輾轉來到衡陽,在這裡,聚集了一支從全國各地抽調來的6000餘人的核工業大軍,這支隊伍中有專家、工人、軍人、民工。初來乍到,大家只能住在過去勞改農場留下的松樹蓋的破房子裡。

稍稍安頓下來之後,周裕常就給妻子寫信,傾吐衷腸。按照紀律,不準談工作,不準說地點,只留瞭如部隊番號一樣的神秘信箱號碼。

當時,二七二廠建設工地上的生活用水,要靠拉水車從很遠的地方運來。兩人分別三個月後,一天早晨,周裕常照例拎著水桶去取水點接水。在一叢灌木前,他猛然看見了一位女同志,哇,好熟悉的身影,他一下子就愣住了,莫不是自己眼睛看花了?她……她正是自己朝思暮想的新婚妻子趙秀雲呀!

此時此刻,趙秀雲也認出了丈夫周裕常,“哐當”一聲,她手中的水壺掉在地上,喊了一聲“裕常”,淚水頓時奪眶而出,兩人不約而同地向對方撲過去……

前不久,趙秀雲在一封回信中告訴周裕常,組織上決定讓她出差,不過去哪裡、幹什麼,還一無所知。當時,周裕常沒有太在意,以為不過是正常的出差而已,沒想到妻子也和自己一樣,“出差”到這裡來了!

這意外的邂逅,簡直就跟電影裡的故事情節一樣。兩個人就像孩子一般,一會兒流著淚,一會兒又笑了。很快,組織上知道了情況,特批他們夫妻住在一起,互相照顧。

面對父母

那個時候的苦呀,是今天的人想象不出的:在一間四面透風的土房裡,他們沒有飯鍋就用瓦盆煮飯,冬天自己動手做個泥火盆烤火取暖,沒有糧食的時候就去挖野菜熬湯充飢。1960年,中蘇交惡,撤走專家,撕毀合同,帶走圖紙,許多關鍵技術一時難以掌握。廠領導決定,由周裕常帶隊,到北京六所參加技術攻關實驗。

透過一年半的艱苦努力,周裕常他們完成了攻關實驗。回廠前夕,周裕常抽空回了一趟家,看望父母。母親見他又瘦又黑,心疼地說:“兒啊,你在京一年多,也不回家,你在做什麼工作呢?”

周裕常望著父母,話到嘴邊,欲言又止,心想,自己從事的工作能說嗎?

父親很聰明,見兒子不說話,便把話岔開了,對老伴說:“你問這些幹啥呢?兒子乾的工作很重要。”

離家時,母親變戲法一般準備了滿滿的一袋食物,讓周裕常帶上。周裕常雙手接過沉甸甸的網袋,淚如泉湧,心似裂帛,父母的恩情如山高、似海深,可他們連自己的兒子在幹什麼都不知道呀!周裕常的心裡五味雜陳,只有默默地乞求父母諒解。

周裕常回到廠裡,進了家門,妻子趙秀雲拿出了母親的來信,信上寫的都是關心他們的話,還問他們生活得好不好。

趙秀雲問周裕常:“生活這麼苦,這信怎麼回呢?”

周裕常走上前去,緊緊地抱住妻子,溫柔地說:“你告訴爸媽,我們生活得很好,天天有肉吃。”

果然,吃晚飯的時候,周裕常弄出了幾個好菜,有滷牛肉、紅腸……趙秀雲端起飯碗,望著豐盛的晚餐,眼睛裡滿是淚水,原來這些菜都是公婆給的。

保密守則

1962年9月11日,經過一系列的準備,二七二廠水冶生產線開始了第一次試生產。之後,二七二廠成功生產出了可以用於製造原子彈的鈾產品,可他們並不知道原子彈什麼時候能爆炸,大家都在等待著這一令人激動的時刻。

1964年10月15日,二機部對各生產廠家、院所下達了一道絕密命令:務必把所有研製原子彈的圖紙和資料秘密轉移至安全地方。

15日中午,周裕常接到厂部指令,必須在第二天天亮前,將廠辦公樓檔案室庫存的技術檔案、重要工程圖紙、技術資料等全部裝箱,運往廠外指定地點。周裕常猜想原子彈即將試爆,而這次“轉移”必定與原子彈試爆有關,執行此項秘密轉移任務的有十餘人,其中就有周裕常的妻子趙秀雲。

正在轉移時,趙秀雲悄悄問周裕常:“老周,是不是那個……要……”周裕常瞪了她一眼,問:“‘保密守則’的第一條是什麼?”

“不該說的秘密不說”,這就是“保密守則”的第一條,既然原子彈試爆是秘密,我幹嗎去問呢?趙秀雲的臉頓時紅了……

在周裕常的帶領下,他們一直忙到凌晨,總共裝了20多個木箱。16日天亮前,在武裝人員荷槍實彈的護衛下,這些檔案資料終於運到了離廠幾十公里的一所療養院。

1964年10月16日晚上,趙秀雲從廣播裡聽到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訊息,直到這時,她才明白那次轉移的原因。原來,當時國際形勢複雜,黨中央考慮到原子彈爆炸成功後,原料基地有可能會遭到外敵的破壞。二七二廠是我國第一座鈾生產基地,所有檔案是建設下一座核工廠的原始資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八千里路雲和月,如今,周裕常和趙秀雲已相濡以沫走過了58個春秋,周裕常86歲,趙秀雲89歲,兩人幸福,他們曾是那樣艱辛,那樣忍耐,那樣奉獻,那樣悲壯!正是有了第一代核工業人的艱苦創業,才一步步實現了億萬國人的強軍夢、強國夢……

補充糾錯
上一篇: 特別的送行
下一篇: 靈芝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