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裡四條法則,弄懂的才是職場精英

[ 歷史故事 ]

《水滸傳》裡許多好漢落草前也曾混跡職場,比如,宋江、林沖、花榮、朱仝、楊志、武松等,還都是體制內的成員。這些人有的在職場混得風生水起,成為上司心腹;有的人卻與上司不睦,最終離開職場。那麼,《水滸傳》裡有哪些職場經驗呢?

一、宋江經驗: 職場不結仇,下屬要為上司隱惡揚善

花榮與上司劉高不和,大發牢騷。宋江教育他:“‘賢弟差矣!自古道:冤仇可解不可結。他和你是同僚官,雖有些過失,你可隱惡而揚善。賢弟休如此淺見。’”這是職場老司機宋江給花榮的一條職場“萬全之策”。

“冤仇可解不可結”,這是宋江為人處世的一貫準則。在職場上,他栽花不栽刺,與同事朱仝、雷橫關係好,也曾拉著辦公室同事張文遠來家吃酒。在上司面前,他既有過硬的專業技能——吏道嫻熟,而且會做人,從他犯下殺人罪後上司時知縣為了千方百計開脫就能看得出。

不過對於宋江說的要對同僚“隱惡而揚善”,花榮就難苟同了。花榮的同僚(上司)劉高貪贓枉法,“隱惡而揚善”那就意味著花榮即使自己不下水同流合汙,也起碼得替上司遮掩。可是正人君子是做不來這樣的事,所以花榮難與劉高相處。要是換作處世圓滑的宋江,他一定能搞定劉高。憑宋江的聰明乖覺,上司不明說,他就已經知道該如何去辦,尤其是對於那種上司不便親自去做的“暗事”,交給宋江做絕對沒問題。所以,宋江雖然只是個鄆城縣一枚小吏,卻能量超強,黑白道通吃。

二、朱仝經驗:忠義型下屬,走到哪裡都吃香

朱仝是《水滸傳》裡的一位職場達人。他顏值高,留著一把能加分的大鬍子,很招人喜歡,每一任上司都對他“歡喜得不得了”。就連他刺配滄州後,滄州知府一見他這個“囚徒”,就生出七分喜歡,然後順理成章把他留在身邊,給小衙內當起了保姆。

不過混職場並不都是靠顏值,尤其是男人,非得有幾把刷子才行。朱仝是有面子也有裡子,他的裡子是“忠誠”。職場上曾提出過“忠誠勝過能力”這個概念,忠心耿耿的人上司才敢委以重任。對每屆上司朱仝都十分忠誠,而且無論這個上司是怎樣的人,再難理的頭到他這裡也理順了。

朱仝不但忠誠,還富有義氣。重義的人本身就容易交朋友。他的上司們大概覺得此人義氣,頗有關雲長的風範,所以欣賞他。這也是他走到哪裡都能吃得香的重要原因。就連落草後,他也有一個不錯的排位和一個相當逆襲的人生結局。

三、楊志教訓:本事雖有,但情商忽高忽低

一開始,楊志的情商還不顯低。從他給前任上司高太尉送“人情”打點就能看出。可是高太尉不買賬,一看他的簡歷,勃然大怒。領導發怒的理由也說得過去:“既是你等十個制使去運花石綱,九個回到京師交納了,偏你這廝把花石綱失陷了;又不來首告,倒又在逃,許多時捉拿不著。今日再要勾當,雖經赦宥所犯罪名,難以委用。”高太尉大筆一揮,就把楊志想重回體制內的夢想給掐斷了。

一遇到挫折,楊志的情商低就表現出來了。他不檢討自己過往的錯誤,反倒挑起起高俅的不是。他把自己的倒黴歸咎於“高太尉,你忒毒害,恁地刻薄!”本來楊志也是個有職場規劃的人:“指望把一身本事,邊庭上一槍一刀,博個封妻廕子,也與祖宗爭口氣;不想又吃這一閃。”

接下來楊志就混得只能靠賣祖刀來生活,卻又不巧犯了人命案。不過楊志畢竟有真本事,他自小練就好武藝,缺的就是伯樂。楊志被刺配大名府,卻因禍得福遇到故舊大名府軍區司令員梁中書。梁中書“有心要抬舉”他,策劃了軍中比武這一出。於是楊志從“賊配軍”華麗轉身當了一名小軍官。

這時他的前途似乎又光明瞭起來,情商也“高”起來:楊志馬上向領導表態:“今日蒙恩相抬舉,如撥雲見日一般,楊志若得寸進,當效銜環背鞍之報。”而且他在上司府中“早晚殷勤聽候使喚”。讓上司對他好感倍增,“十分愛惜楊志,早晚與他並不相離”。

楊志這朵花還真開不過“百日好”,幾個月後就因失陷生辰綱把好前程毀了,楊志的情商也隨之跌入低谷。楊志的最大死穴就是遇到挫折便逃避,失陷花石綱後,他開溜了,以至於落上“難以複用”的不清白案底;失陷生辰綱後,他又故伎重演“楊跑跑”,恨得恩人梁中書咬牙切齒。

職場非一帆風順這是常態。關鍵是你要擺正心態,遇到困難不退縮、不逃避,越挫越勇還是一挫就倒,取決於你的選擇。

四、孫孔目的啟示:借力打力的“破局”學問

《水滸傳》裡的大小衙門,號稱元末腐敗的寫照,處處“黑”得不見亮光。衙門裡從官到吏,誰沒辦過幾樁齷齪事?但開封府的孫孔目,卻是一個閃耀著人性光輝的形象。

以《水滸傳》的原文說,孫孔目本名孫定,在水滸世界裡極“黑”的開封府上班,見慣了蠅營狗苟,卻“為人最耿直,十分好善,只要周全人”。可這個良心人物,卻也主動攤上一樁高難度任務:營救林沖。

話說《水滸傳》第八回,林沖著了太尉高俅的道兒,誤打誤撞踩進了白虎堂,然後就被扔進了開封府大牢。權勢熏天的高俅,這次鐵了心叫林沖死,而且只是叫手下人“解去開封府,吩咐滕府尹好生推問,勘理明白處決”。殺林沖?就是在開封府走個程式的事兒。

而被高俅拿來當擺設的開封府滕府尹呢?這位孫孔目的頂頭上司,何止是畏懼高俅?後面“楊志賣刀”的情節的潑皮牛二都不敢招惹。對林沖呢?一聽孫孔目給說情,滕府尹嚇得立刻一連串抱怨:“他(林沖)做下這般罪!高太尉批仰定罪……怎周全得他?”

敵人如此狠,自家領導如此慫,“苦主”踩的又是實坑,這“死定”的林沖還有救?可這不慌不忙的孫孔目,只用一句吐槽,就成功破了這死局:“這南衙開封府,不是朝廷的,是高太尉家的。”

這句簡單的話,殺傷力卻是十分大:高俅說怎麼辦,您這府尹就怎麼辦。開封府豈不就成了高俅家開的?接著又補刀一句:“(高俅)但有小小人觸犯,便發來開封府,要殺便殺,要剮便剮,卻不是他家官府”。那更是給滕府尹來了個打臉啪啪:高俅讓你殺你就殺,他遂了心願你做惡人捱罵,這算什麼?

這幾句話,果然一下捏住事情關鍵:高俅再狠,也直接管不到開封府,林沖有沒有救,就看滕府尹態度,滕府尹怕事不假,可畢竟還要臉,真被說成高俅家的奴才,臉又往哪放。所以幾句打臉,正打中滕府尹痛楚,叫這個慫知府頓時挺起腰桿:“林沖事怎得方便他,施行斷遣?”然後順水推舟,拿出合理合法的處理方案:脊杖而是,刺配遠惡軍州,叫高俅也“情知理短……只得準了”——豹子頭林沖的命,就這麼奇蹟般撈回來。

這一段簡單情節,看似不起眼的孫孔目,卻展現了他的時局洞察力和精確把握領導心思的手腕,舉重若輕的職場智慧,叫人回味無窮。

同樣回味的,或許就是這位小人物,帶來的比“手段”更重要的啟示:無論何時何地,無論怎樣處境,人,都要先做個有原則有良知的人!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