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鑿壁偷光”那孩子後來過得怎麼樣

[ 歷史故事 ]

語文書上有篇課文《鑿壁偷光》,講述的是漢朝。

據說這個故事有很多疑點,比如隔壁富人家的牆壁能不能被他鑿通,投射過來的燈光究竟能不能照到書上的字跡……唉,簡直不能深究!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個鑿壁偷光的孩子長大後十分有出息。

匡衡憑藉對《詩經》的理解聲名遠播,還是太子的漢元帝就非常推崇他的文學素養。漢元帝執政期間,匡衡被擢升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之後擔任丞相,成了百官之首。在治國安民上,匡衡極力主張“禮讓為國”,並主張首先從君臣做起。他還提出減少宮室的開銷、反對鋪張浪費、修考制、反對苛政、安民撫民等建議,這對千瘡百孔的腐敗政治無疑有一定的改良作用。漢元帝和漢成帝都很支援匡衡的主張。

元帝時,匡衡被封為樂安侯。按照西漢的規定,他因封侯所賜的土地為31萬畝,這已經是一個不小的數目了。但是匡衡利用郡圖的失誤,在測量時拿出自己小時候的“聰明”勁兒,藉助別人的疏漏給自己足足加了4萬多畝。

後來,有人向成帝舉發匡衡侵佔土地。成帝大怒,心想:給你小子的已經不少了,你怎麼還這麼貪。你是我的老師,又是丞相,不重重地罰你,天下人會怎麼說我?我的面子往哪兒放?

成帝將匡衡撤職法辦,他的爵位和封地都被剝奪,並且被貶為平民。沒過幾年,匡衡病死於家鄉。

小時候是先進典型,老了卻成了反面教材。匡衡的悲劇,就是因為小小的貪慾,以為什麼光都是可以借的。

補充糾錯
上一篇: 月夜偷曲
下一篇: 雕刻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