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華夏最初的歷史和真實之間的歷史,想象成遠古時期三大巨頭之間的華夏霸權爭奪戰,那麼這三大巨頭是誰呢?他們爭奪霸權的結果又如何呢?
大家都知道“炎黃子孫”這個成語,炎帝和黃帝作為華夏的人文始祖,很多人會覺得他倆是好兄弟或好戰友,其實這是有誤區的。華夏的始祖應該是炎帝、黃帝和蚩尤組成的三巨頭,而不是炎黃組成的黃金搭檔;而且這三巨頭的關係並不和諧,他們之間爆發過兩次慘烈的大戰。
相傳炎帝姓姜,姓表示起源,“姜”字在甲骨文裡是“羊”和“女”的組合,可以解釋為一個跪坐的女子,頭上戴著羊角冠。傳說中的炎帝是牛首人身的半神,當然這個造型不太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習慣,所以現在我們能看到很多炎帝的畫像或雕塑,都只是腦袋上長著兩隻巨大的牛角而已。
另外炎帝還有一個廣為人知的身份就是神農氏——傳說中的農業之神。不過也有一種說法認為炎帝和神農氏是不同的兩個人,關於這一點,歷史上爭論頗多,目前尚無定論,我們姑且採用兩者為一個人的說法。
傳說中神農嘗百草是為了給先民尋找可供種植的糧食作物。只是這百草裡能吃的、好吃的只是少數,大多數不但不好吃甚至根本不能吃。傳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也就是一天吃一百種草,其中七十二種有毒,幸虧他偶然間發現了茶葉能解毒,所以炎帝同時又是中藥和茶葉的發現者。
除了這些,炎帝還發明耒耜教人耕作。於是他的部落憑藉過人的農業技術,不但解決了戰鬥過程中的後勤糧草問題,還學會了自行療傷,成為攻守兼備的綜合型選手。
第二位出場的選手是黃帝。
黃帝當然不姓黃,他本姓公孫,後改姓姬,“姬”字的甲骨文是一個女人跪坐梳妝的樣子,同時這個字也是古代對婦女的美稱。據此推測,黃帝應該出自一個盛產美女的部族,估計本人的顏值也很高。
他又稱軒轅氏,軒指的是車,轅就是拉貨馬車兩側的兩根直木,所以黃帝也是傳說中最早發明車子的人。
車子能提升物資運輸能力和部族戰鬥力,黃帝部族擁有了車子,就好比戰場上有了重型坦克,絕對是碾壓級別的武器。
此外,傳說中黃帝還發明瞭軒冕制度,簡單來說就是不同等級的人乘什麼車子,穿什麼衣裳,享受什麼待遇。不要覺得這發明很普通,衣冠制度是激發集體認同感和向心力的重要措施,也是加強部落管理能力的天才創造。
自此,黃帝部落的綜合實力急速膨脹,文明程度和團隊凝聚力也大大增強,周邊的部落紛紛臣服。制度好,裝備強,還有一大群小弟保駕護航,黃帝部落可謂實力超群。
最後一位登場的選手是蚩尤。
蚩尤是上古時期九黎部落的首領。相傳蚩尤面如牛首,背生雙翅,他有兄弟八十一人,都吃石頭吞沙子、銅腦袋鐵額頭,刀槍不入,聽起來就像一群哥斯拉。
其實蚩尤部落獨特的文明優勢是金屬冶煉技術。所謂吃石頭吞沙子,像不像冶煉礦石的場景?冶煉需要搭建窯爐、採挖和運輸礦石,於是在外人看來這個部落的人成天往家裡運一堆堆的沙土石塊,就容易腦補出他們吃石頭吞沙子的場景。而關於銅腦袋鐵額頭、刀槍不入,像不像是在戰場上裝備了堅固防具的敢死隊?
所以,也就是說當炎黃部落還在用石頭互砸的時候,蚩尤部落可能已經實現了武器裝備的金屬化。這樣的一支部隊在當時如何能不讓人聞風喪膽?
三巨頭的羽翼都逐漸壯大,那麼他們之間的戰爭肯定是不可避免的了,從現存資料中可以瞭解到的,最著名的就是兩次大戰:炎帝和黃帝之間的阪泉之戰,以及炎黃聯盟打敗蚩尤的涿鹿之戰。
阪泉之戰其實是新崛起的黃帝部落同往日霸主炎帝部落的爭霸戰。傳說炎黃帶領各自的部族和同盟軍在阪泉之野大戰三場,聽起來非常激烈,史籍中所記載的戰爭過程卻出奇和諧溫柔。
據說炎帝帶著人在營地裡一蹲就是三年,因為農業技術發達,後勤保障充足,所以消耗戰反而有利。而黃帝就在營地外面搞軍訓,也是一訓就是三年。炎帝部落的人就蹲在一邊看軍事表演,邊吃邊看,後來都麻木了。沒想到有一天,黃帝的軍隊突然趁機挖地道,衝入城內活捉了炎帝。事情發展得太突然,炎帝猝不及防就變成了黃帝的小弟。
不過黃帝雖然打敗了炎帝,卻沒有趕盡殺絕,於是兩個部落開始走向聯合。但是還沒等炎帝部落習慣被人領導,又一個打擊接踵而來,蚩尤打過來了。
據說蚩尤原是炎帝的下屬,所以他和炎帝一樣都是粗獷的牛頭人造型。蚩尤進攻原來的老大炎帝,金屬化的武器一上場,戰鬥過程就如同砍瓜切菜一般。頂不住的炎帝只好向黃帝求救,接下來就是炎黃組隊和蚩尤在涿鹿展開大戰。戰鬥的過程異常激烈。蚩尤部落的裝備優勢明顯,炎黃聯軍則人多力量大。
傳說除了當面互砍之外,雙方還掌握了不少充滿想象力的神器。比如能改變戰場環境的“氣象武器”,傳說中蚩尤請出風伯雨師召喚狂風暴雨,想要用滔滔巨浪把炎黃聯軍一網打盡,而黃帝就找來天女旱魃抗洪搶險。
戰鬥進行到最關鍵的階段,蚩尤吐出迷霧籠罩整個戰場,打算把聯軍困死其中,因為就算神農氏糧倉充足,糧食也總有吃完的一天。這場大霧籠罩了戰場三天三夜後,結果黃帝發明了指南車,最終辨明方向,突出重圍。這迷霧日夜不散,不像氣象武器的副產品,反而有點兒像冶煉工業所帶來的空氣汙染。結合蚩尤部落冶煉金屬的傳說,他們能創造出如此濃密的煙霧倒也合乎邏輯。
雙方你來我往,黃帝九戰九敗,最後是靠著神女的幫助才終於獲勝。傳說黃帝將打敗的蚩尤戴上枷銬,砍下他的頭顱,把他的身體和首級分開埋葬。蚩尤死後,他身上的枷銬落在地上,變成了一種樹,每到秋季就葉紅似血,每一片葉子都是蚩尤的血所染成,這種樹就是楓樹。
獲勝之後,黃帝成了真正的天下之主,蚩尤部落大部分融入炎黃集團,少部分南下成為南方黎族、苗族的祖先,常說的黎民百姓,黎民就是九黎氏族之民。
因此所謂華夏民族,其實應該是炎帝、黃帝和蚩尤三個部族融合的產物。後來黃帝尊蚩尤為“兵主”,即戰爭之神,按照《史記·封禪書》所記載,古代君主封禪時要祭祀八個神主:一是天主,二是地主,第三就是兵主,祭祀的就是蚩尤,而古代華夏的軍旗上,畫的也是蚩尤的畫像。所以長期以來,蚩尤和黃帝、炎帝一樣,都被視作華夏的始祖,是個非常正面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