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武侯彈琴退仲達的情節料事如神,譏笑司馬懿膽小多疑,但鮮有人知道發生在“空城計”背後的一些故事。
公元228年春,諸葛亮出兵北伐屢戰屢勝,魏軍上下沒有人是諸葛亮的對手,在危難之際,魏王曹睿只好起用已削職賦閒的司馬懿。司馬懿審時度勢,搶抓時機,一舉拿下了街亭,十五萬大軍向西城縣襲來。得知街亭失守,諸葛亮不得不密傳號令部署撤兵。此時的西城縣只剩幾千老卒殘兵,面對強敵,諸葛亮只好拼死一搏:大開城門,讓士兵扮作百姓灑掃街道,自己攜帶書童坐城樓前焚香撫琴……
諸葛亮的一舉一動,城下的司馬懿看得一清二楚,此時,只要他一聲令下,西城縣唾手可得,諸葛亮定被生擒活捉。然而,司馬懿卻一反常態,命後軍作前軍,向街亭方向快速撤退。
望著司馬懿大軍遠去,諸葛亮輕鬆地出了一口氣,手下百官仍心有餘悸地問:“司馬懿乃魏國名將,今日統兵十五萬到此空城,見了丞相為什麼快速撤兵呢?”
諸葛亮苦笑一聲,說:“從表面上看,司馬懿是怕中了我軍埋伏才撤兵,其實,原因並非如此簡單……”
百官好奇,諸葛亮接著說:“魏王曹睿長期以來對司馬懿心懷疑忌,那些妒恨他的文武大臣也時刻伺機落井下石欲置他於死地而後快,我們雖為司馬懿之勁敵,卻不會危害到他的性命。”
“相反,如果沒有蜀國出兵北伐,哪有司馬懿父子統兵打仗建功立業的機會呢?今日司馬懿成全於我,的確是高明之舉啊!”諸葛亮無限感慨地說。
聽了諸葛亮的話,百官若有所悟。
的確,司馬懿的仕途大起大落,充滿艱辛,但老於世故、善謀奇策的他深深懂得:只有諸葛亮這個強大的敵人存在,才能讓自己在朝廷殘酷的傾軋與內耗中彰顯價值、站穩腳跟,才能為自己今後的生存與發展創造更大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