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宰相都買不起房,古人如何調控瘋狂的房價

[ 歷史故事 ]

公元前919年,燕國赫赫有名的大貴族矩伯,拿出自家在北京房山區的一千三百多畝地,向一個叫裘衛的周王室專職管家,換取了兩件玉器和一個披肩、一個圍裙。這是有記載的最早的北京房地產交易。至此,一個叫房地產的江湖誕生了,屠戮天下英豪,引無數房奴競折腰。

在先秦社會住在城外郭內,在城市裡打拼的年輕北漂,只要成為貴族的門客,就能住上好房子。

到秦漢時期,房產交易逐漸增多,不過那個時候的房子相對便宜,一個基層小公務員工作兩三年,在大城市裡買一套小戶型大概不成問題。

三國魏晉南北朝幾百年戰亂,安居樂業對於世家大族來說都很困難。隨著大唐盛世的到來,房價就漲得有點離譜了。

韓愈為官30餘年,官居京兆尹(首都市壞了。

到了兩宋時期,首都開封和臨安的人口密度超過了今天北京、紐約這樣的國際大都市,整個城區除了道路和水面,剩下的就是房子,可供開發的空地寥寥無幾,寸土寸金。宋徽宗時開封一棟普通住宅,就要9400貫,豪宅價格更是狂漲至數十萬貫,換算成人民幣,少說也得5000萬元以上。房價太高,搞得連高階幹部都買不起。而蘇軾則是直到50歲那年,才借錢買了首套房。

為了抑制過快增長的房價,大宋朝廷果斷決定:限購,限制京官在京城購買二套房。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詔令,規定現任京官除所居外,不得於京師購置產業,這樣可以平衡住房市場上的供需矛盾,讓老百姓有房可買。

由於大城市房屋自住率不高、租房族數目龐大,朝廷將房市調控的重點放在房屋租賃價格上,設立“店宅務”,專營官地與公屋的租賃,這就是當時的“廉租房”,公屋的租金一般低於市場價,普通老百姓也負擔得起。

到明清時期,政府的限購政策進一步擴大化,朝廷禁止所有官員在工作所在地買房,敢在工作所在地買房,讓朝廷得知,扒褲子打五十大板,開除公職,房子沒收,這樣也是為了嚴防官員腐敗,畢竟官員收賄方式花樣繁多,唯獨無償或者低價受贈不動產最難查清。

為了讓更多老百姓住得起房,明清政府還搞過保障房和經濟適用房。

出身窮苦的朱元璋一當上皇帝,朱元璋龍顏大悅,認為可以在全國複製“南京模式”了。想把這種保障房模式向全國推廣。不過理想很魚肉,現實很魚刺,朱元璋“居者有其屋”的夢想很快就破滅了。

經濟適用房也是解決住房問題的利器,清軍入關後,曾規定只要是旗人,即有資格向國家申請免費住房。不過後來,由於財政實在負擔不起,幹隆規定,旗人可以以優惠價格來購買公房,市價500兩銀子的房子,50兩就能買下來,聽起來很便宜是不是?問題是:你有滿族戶口嗎?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