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都愛吃
宋朝時期的外賣行業已經非常發達。在《清明上河圖》中就能夠“活捉”到一名野生的汴京外賣小哥,端著兩個食盒,剛從店家出來,不知往誰家送著外賣。可見外賣在宋朝已經十分常見。
常見到什麼程度呢?《東京夢華錄》裡面講了,宋朝的白領、精英們跟現代人一樣,下了班也懶得自己在家開火做飯,索性打包飯菜回家,或者點個外賣:“市井,不置家蔬菜。”
宋朝食肆中的美食,簡直可以單拎出來做一期《舌尖上的宋朝》。夏有“麻腐雞皮、素籤沙糖、冰雪冷元子、水晶角兒、冰雪甘草湯、荔枝膏”等消夏涼品,冬有“盤兔、旋炙豬皮肉、野鴨肉、滴酥水晶膾、煎角子”這些熱氣騰騰的烤肉。
民間有這麼多好吃的,就連在宮中吃著山珍海味的皇帝,都無法抵擋誘惑。宋孝宗趙昚就對民間外賣情有獨鍾。在隆興年間的一次觀燈節,入夜之後叫了夜市上的“南瓦張家圓子”和“李婆婆魚羹”等夜宵,送進宮來,吃過之後龍心大悅,小費給得很是大方:“直一貫者,犒之二貫”。
那時的外賣要怎麼送呢?飯菜在外送途中涼了怎麼辦?宋朝解決問題也非常全面:溫盤。溫盤專門用於給食物保溫,是一種厚底的盤子。上下兩層瓷,上薄下厚,中間空心,在裡面注入熱水,盤子便可起保溫作用。
跟溫盤相比,現在用的一次性餐盒弱爆了!
這裝著菜的溫盤還得放進食盒裡面,食盒形狀與現在的保溫飯盒很相似,以木製的居多,層層分裝,以免菜餚串味。
古代人也愛“拼車”
古人如果出門不想走路,有三個選擇:馬車、轎子和騎馬。普通人家,買不起馬和車,怎麼出行?於是“共享馬車”出現了。
南唐後主李煜在《望江南·多少恨》裡面寫道:“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這如龍如水的車馬可不都是私家所有,而是民間商家租給平民百姓用的。其中一種長方形的馬車名為“長車”,車頂有蓋遮擋,車四周是帷幔遮擋,可以坐六個人。費用可以按租用的時辰算,也可以按租一天的價格算。
還有一種更吃香的“共享車”叫氈車,車篷用的是毛氈。在唐宋之前,人們結婚都會去租用氈車來做“婚車”,用來接新娘。結婚租豪車的“習俗”,從唐宋以前就有了。
還有一種“網紅交通工具”:轎子。富貴人家買了轎子讓家中的小廝來抬,民間的百姓便也流行起了“共享轎”。
共享轎還有兩種選擇:一是連轎子帶專業轎伕一起租,二是隻租轎子,轎子分“涼轎”和“暖轎”。
其實更早的共享交通應該是“共享驢”。《東觀漢記》裡面寫道,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到長安去讀書。
問題來了,如果一個不留神走丟,甚至轉個身就跟別家的驢弄混了,那怎麼辦呢?
官府幹脆出臺“簿籍制度”:凡是用來外租的牲畜,都得事先登記“上戶口”,登記之後,還得在它身上烙一個印記,以便辨認。這跟現在的共享單車是一個道理,遠遠看到小黃車,就知道是ofo的;橘色的是摩拜;藍色的是小藍。
想象一下在驛站,拴在一起的驢們互相打招呼的場景:“嘿,兄弟,我是平安車行的,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