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仙鎮的十字街口,有一家嵌糕店,每天上午,人頭攢動,熙熙攘攘,隊伍排得老長。
店主叫曾東民,50歲,長得膀粗腰圓,鼻直口方,憨厚中透出正直。
每天天沒亮,曾東民就起床了,他把前一晚浸透的糯米、秈米倒入磨漿機磨漿。每天只磨70斤米,而且必須是他自己親手選購來的優質糯米、秈米,按一定比例摻和。米漿磨好後,他把米漿放在蒸籠裡蒸。
米漿在蒸,他就準備配菜,有蘿蔔絲炒番薯面、青菜炒香菇、豆腐絲炒蔥花等素菜,也有回鍋肉、肥腸、瘦肉丸等葷菜。可供顧客自由選擇。而最重要的是那鍋肉湯,必要加入秘製的老滷,才能保證嵌糕芳香撲鼻,美味無比。
當太陽昇上山,曾東民就把一切準備停當,早年他沒有結婚時,這一切都是一個人完成,他就只製作30斤米的嵌糕,如今妻子和兒子都可以幫忙了,他才製作70斤米的嵌糕。
開啟店門,顧客就上門了,曾東民根據顧客要求,從蒸籠裡切出半斤或一斤糕坯。他的糕坯總是晶瑩如玉,香氣撲鼻。他用小擀杖把糕坯碾開,根據顧客要求,上面放上素的葷的或葷菜搭配的配菜。然後把糕坯合上,捏成貝殼狀,上頭留一小口,倒入一勺肉湯,一個嵌糕製作完成。
顧客咬一口熱熱的嵌糕,軟糯鮮香,好吃得幾乎要把舌頭也一起嚥下。
口耳相傳,曾東民的嵌糕店生意就好得不得了,許多人大老遠過來排隊買。
至於曾東民如何學會這門手藝,說來話長。
那年他18歲,高中畢業沒考上大學,只能回家務農。
次年夏天,他去遠嫁到另一省的姐姐家做客,姐姐家在城郊結合部,旁邊有一家嵌糕店,每日顧客盈門,姐姐把嵌糕買來給他吃,他覺得非常非常好吃。
第二天下午,天氣太熱,他騎車去買冰棒,經過一條小河,忽聽河裡傳出呼救聲。原來是一群小孩在河裡嬉戲,一個小孩腳抽筋,沉了下去。曾東民扔掉腳踏車,跳進河裡,救上了孩子,可巧這孩子就是嵌糕店老闆的兒子。
嵌糕店老闆對他千恩萬謝,給他錢物,他都不要,後來得知他為今後幹什麼而迷濛,就乾脆收他為徒,教他製作嵌糕,今後開店。
曾東民學得很上心,從糯米秈米的選購配比,到配菜的製作,他學得一絲不苟,尤其是肉湯的製作,他緊記師傅教導,選好肉熬製十個小時,老囟則要選十多種中藥材,炮製半年以上。
次年,曾東民辭別師傅回家鄉開店,果然一炮打紅。不過他牢記師傅教訓,小富即安,沒有為賺大錢不顧質量,盲目擴大經營規模。
兒子曾炫宇高中畢業回來幫著父親開嵌糕店。
看到每天顧客盈門,近中午時不少人因嵌糕賣完了,只好失望而歸,他就尋思擴大規模,賺更多錢。他跟曾東民提過多次,曾東民拗不過他,把每天製作嵌糕的糯米、秈米提到70斤,再多他就說什麼也不同意了。
過了20年,曾東民突患腦溢血離世,曾炫宇接下嵌糕店。
沒了老子管束,曾炫宇打算放開手腳大幹一場。他把糯米、秈米一下子提到300斤,他也沒有耐心像父親一樣親自選購糯米秈米,更沒有像父親那樣一絲不苟製作配菜和肉湯。
嵌糕店的信譽還在,每天還是顧客盈門。曾炫宇賺到了更多錢,他心花怒放,對父親的老腦筋不屑一顧。
經營了三個月,其它還好說,就是老囟難以為繼,他把這一年的老囟都用光了。根據配方製作老滷,要用十多種中藥炮製半年以上,如今現制已是來不及了。
曾炫宇就不再在肉湯里加老囟,說也奇怪,沒有加入老囟的肉湯,彷彿失去了靈魂,嵌糕也失去了一半鮮香,顧客就漸漸少了,每天漸漸出現剩餘賣不出去的嵌糕。
直到有一天,有顧客在嵌糕坯裡吃到小石子,同來的人都憤憤地走了,回頭客便慢慢少了。
曾炫宇勉強支撐了半年,入不敷出,只好關門。